当前位置:先盛文秘网>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2023年度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八篇)

2023年度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八篇)

时间:2023-09-16 20:05:06 专题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2023年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八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2023年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八篇)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请一起努力,写一份计划吧。优秀的计划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计划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篇一

阅读是现在读文教学中的一个主旋律,本课教学中,我也把朗读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从读中感悟”。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的内容和它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光靠教师在讲台上一句一句的讲解是起不到多大的效果的。所以要想学生理解得彻底,一个重要的手段便是读。例如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用什么方法来读课文呢?”“我喜欢大声朗读!”“声情并茂,不错!”“我喜欢一个字一个字地点着读!”“一字不落,也不错!”“我喜欢默读!”“看得仔细,也很好!”“好那就请同学们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这一段,并找一找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初读)学生很快便找到了本段交代了:赵州桥的地理位置、设计者和建造的年代。“那为什么要介绍这些呢?除此之外你还读到了什么?”(再读)“作者是想给我们一个大体的介绍,我还知道了,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很好,那有谁能告诉我世界闻名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这座桥十分的有名!”“哦?有这么多的桥,为什么这座石拱桥举世闻名呢?”(读一读,划一划)“因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1400多年了。”“这是一句句子,其中包括了建造时间和设计者,那么是否因为这是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而使它出名还是因为其它什么原因呢?请找出一些词语概括。”(再读此句)学生划出了“隋朝”、“已经有1400多年了”。“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二个词说明了赵州桥建造的什么特点?”

(教师出示句子填空)-----------------是赵州桥“世界闻名”的原因之一。“距今为止已经很久了”;
“历史悠久”;
“古老”;
“年代久远”,我再请学生把这些词填入到空格中,注意句子的通顺性。然后全班评议决定使用年代久远(历史悠久)。这样边读边理解,层层深入,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

此篇文章中,第二自然段是重点段落,我决定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再进行指导。“同学们读课文的方式有很多,相信你们一定还有许多不同的理解课文的方法比如说:划重点词句,画画等!接下来就请你们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自已学习第二自然段!”“老师,我是用划重点词语的方法来学习的。我找到了‘赵州桥桥长50多米,有9米多宽;
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
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些句子来说明赵州桥的结构。”“嗯,你找得真不错!还有同学用了别的方法吗?”“老师,我用了画图的方法。”“那就请你上来给我们展示一下吧!”“嗯,你画的赵州桥真是惟妙惟肖,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你不把这四个小桥洞画在一起呢?”“那样看起来就不舒服了!”“哦,原来赵州桥在设计时还体现了一种对称的美!同学们,你们还能找到生活中哪些对称的物品呢?”“蝴蝶!”“不错!”“天平秤!”“你真聪明!”“人!”“对!我们生边其实还有许许多多对称的物品,希望我们同学以后能够多留心地来观察它们!”(至于这样的设计有什么样的作用,这些内容书上都写得较为清楚,所以我没有花大力气去讲,只作了简单的分析)。接下来,我请学生对赵州桥的设计作一个评价。学生的评价是:“很了不起”;
“哦!了不起你是仅仅指桥吗?”“我觉得设计者和建造者也很了不起!”“为什么呢?”“因为以前没有卡车、挖土机这些机器帮助,全都是靠当时的劳动人民自己的双手来建造的!”“嗯,听了你的介绍之后老师也十分佩服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老师,我觉得古代的人很伟大也很聪明!”“嗯,老师也跟你有同感!”这时全班都有了共鸣,师生共同来探讨工程的不易和出色,人民的力量和智慧。让学生从中体会我国悠久的文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这种学习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学习方法,从课本当中去感悟更多,这才是最重要,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应该教给学生的。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篇二

<

为了迎接市教科院的评估,学校领导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准备一节课,我选择了《太阳是大家的》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首拟人化的儿童诗,描写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鲜花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小树在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小朋友在阳光下欢快地玩耍。诗歌文辞很简单,但含义却不容易领悟。《太阳是大家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只有全世界人民加强理解和信任,各国人民才能和平共处,人类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全世界的孩子才能共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社会的安宁。

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太阳落山时的美丽,太阳一天的工作以及别国小朋友对太阳的期盼”。(因为朗读是语文课中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我以学生熟悉的“晚霞”为切入点,带出“红彤彤的晚霞”,再引出第一节和整首诗歌,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所描写的美景和太阳给小朋友带去的快乐和希望;
再通过品读、评读相结合,又以老师的范读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歌所蕴涵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也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这节课学生读得充分,悟得也轻松。

在这节课上,读是重点,可就在读这一方面,由于我的评价语的模糊没有针对性,导致学生在读上没有一点进步;
朗读的次数虽然很多,但只是少数同学在读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结果在后半节课时,有少数同学觉得无所事事,有些散了。学生的问题我在课堂上感觉了事情的变化,可不知道怎么挽回。这可能是经验不够吧,或者是我没有把面向全体学生这个理念贯彻到脑海里吧。

而且学生和我预想的也有差距,当我在出示卡片“彤”和“红彤彤”让学生读,并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时,(因为朝读课时我指导过预习范读过课文)居然学生都说是多音字。害得我解释了半天。

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锻炼自己。备课时不光备课本,更要备学生。备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爱国情感”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虚幻、空洞的词。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爱国之情,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便成了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爱国情感不是感性的说教,它务必在教学中有个实实在在的载体,那就是语言实践。没有扎实的语言实践,热爱祖国的说教自然成了“空中楼阁”。而语言实践就是要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反复品味,深切体会,读出文中情,读出文中味,读出融入孩子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来。课刚开始,通过看运动员获奖,升国旗的录象和自己在这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望着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你会想到些什么?通过心灵对话:学生初步明白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尊重和爱护它。在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词句,感悟爱国情,体验爱国情。如在指导学生感悟“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等重点句子时,呈现典型的三个层次:读出理解──说出感受──再读体验情感。首先学生自由读重点段落,勾画出表示”我“动作的词句,自读、自悟、自得;
再让学生默读体会,说说自己对句中哪些词有特别的感受?交流中,我相机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吃力、趔趔趄趄”,从中品出了留学生身上沉甸甸的爱国情意,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决不向饥饿低头;
接着,再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感情读重点语句,读出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来,切实地体验到留学生身上浓厚的爱国情思。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点语句中每个字词里所蕴含的“爱国情”;
也得到“意”,“我”的爱国情与孩子生活中的感性的爱国情融为了一体,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净化与升华。

在调控课堂教学发展中,语言机智似乎也有待锤炼,不仅抓不住学生问题的实质进行有效的课堂生成,而且问题琐碎,如“哪里体现他很饿?”“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没有人给他吃东西?”“他来到面包店吃到面包了吗?”……

这一个个毫无思考价值的“以教定学”问题扼制了学生的发展。

本课的对话较多,要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在课文中,有很多语气词的提示,例如,“夫人,您买一个吧!”要读出恳切的语气;
“您是中国人吧?”是猜测,要读得比较轻。教师指导前,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课文中的对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提示学生寻找课文中类似的词语。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篇三

上完本课,非常遗憾,从开始到结束都有些勉强。回到家里再次回忆自己今天的教学一塌糊涂,是怎么完成的连自己都说不清。我反思了,没兴趣的课堂是空白的。

星期五最后两堂课是语文课,70分钟的午休时间学生玩得筋疲力尽。我走进教室有15个孩子扶桌不动,连眼睛也难得眨一下,值日生的一声“起立”,孩子们两眼望着我,拖着小屁股不肯离开小板凳,算是努力完成了课前程序。接下来更难了,因为孩子们的状态影响了我的心情。于是连准备好的课前谈话也省了。直接板书课题,让学生自读课文,自画生字新词,自己归纳课文内容。几分钟过去了,我的问题没一个孩子举手,气得我随便抽问,叫了班上最能干的学生,是个女孩儿,她站起来说:“课文主要记叙了高尔基想给列宁照相。”我哭笑不得。接着又一男孩说:“老师,我知道,是列宁要给高尔基照相。”我只好宣布学生睡觉。

趁着学生休息时,板书了几个问题:高尔基为什么不愿意接见记者,却愿意见小男孩?小男孩会不会再来给高尔基照相?(这应该是本文的难点,要弄清这几个问题,必须认真去读,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关怀,爱护儿童的思想感情。)看着一个个的小脑袋睡得香甜,我的教学计划也将落空。其实我也很疲劳,八月的酷热,格外让人烦燥不安,室内温度39。于是我放起了轻音乐,接着我又放了课文录音,规范的普通话配上音乐,教室里有一种温馨的感觉。渐渐地学生一个接一个地抬起头来,这下有好几个孩子举手说,自己知道了,课文写的是:一个小男孩想给高尔基照相。因为没带胶卷而没照成相的故事。

“小摄影师”指的就是这个小男孩。我相机出示了课文插图,一看就明,接着我领读了一遍课文,语速稍慢,通篇基调是亲切温和而又轻柔的,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很快学生非常愿意去读书了。(借这机会鼓励学生用已有的阅读能力去勾画小男孩,高尔基表动作神态的词。)板书:

小男孩(图片) :扔摆忘上

高尔基(图片) :请听给盼

提示学生,作者没有交代事情的结果,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是一种写作特色)。我在这里重点指导,跳跃性的出示了课文最后一段,引导学生接着往下写写这个故事。(续写)在续写的时候,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要注意的是,想象出来的情节要合理,让人能接受,在语言的组织上,注意语句要连贯,完整,表达的意思要清楚。比如“一张珍贵的照片”(本人作了口头范文引路,学生是情不自禁的状态下写作的,学生完成不错。有个孩子题目“来之不易的照片”内容合情也合理。就连成绩差的学生也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写上200多字的小作文。)通过学生练笔,引导学生,文章这样的设计结尾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

怎样设计结尾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呢?在这知识环节上,阅读与写作同步。要确定自己所写事件的结尾是否唯一。如果不是才可以试着设计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的结尾。并不是所有的题材都能设计这样的结尾。比如,写景,状物都不太适合。因为这样的结尾是要抓住读者的心里,给读者适当的提示,以利于读者进行想象,这是一种写作讨巧。如,描写退休老公安见义勇为抓小偷的事,当写到老公安与小偷进行搏斗时,被小偷砸伤了头部,而且伤势很重时,那么他能否脱离危险,是否牺牲了?(为了给读者留有想象余地,不必直接给出结果,可以这样设计结尾:“救护车赶到了,那老公安被抬上了车,只见车急匆匆地开走了……)

落实阅读与写作。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出示“12—14”自然段人物语言。(这个细节反映了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与惊喜。)为了落实阅读与写作的成功,我出示了作文题目“一个我最爱的人”。学生看到题目后,纷纷举手说自己最爱的人是谁,但大部分学生还不能用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于是,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我的母亲。母亲的真爱与无私,我已经讲不下去了,泪水终于淌下了,全班孩子都跟着我哭了。我又结合自己人生的坎坷与学生近几天来的学习态度,告诉学生,老师只想把自己全部的爱,全部的经历都给予学生,不想让自己的学生也像自己一样,半途选择人生是多么的艰难。我的讲述让孩子们哭得很伤心。

故事内容:36岁的我,因为复习考试,全部生活都是母亲照顾。有一天,我想喝玉米糊,母亲给我煮了一碗,热腾腾的冒着热气,母亲边吹边说:“趁热吃!”我转过身来,一端碗有些烫手,我生气地说:“这么稀……”说着,将一碗玉米糊扔在地上,母亲佝偻着腰小心翼翼地去捡地上的碗碴,边捡边说:“我再去煮,我再去煮……”其实母亲悄悄地在流泪,至今,母亲弯腰的那一刻苦,让我刻骨铭心的难过……

我的真情讲述感化了孩子们,那些没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一个个跑到我面前又是鞠躬又是表决心,此时此刻苦我感受到了孩子本身是善良的。于是我让孩子们写作文“一个我最爱的人”。很快学生进入了角色,有一部分孩子写的是我,并写了我讲述的故事,几乎都能用事例来表现人物特征,基础好的,文中人物对话处理得也不错。

就这“投机取巧”的功夫完成了本课。但本人最清楚了,不可用“成功”二字表白。学生的学习动机都显得单一,老师的教学也明显的强牵附会,缺乏目标的确定性,与新课标的理念也是有些冲突的。本文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在文本处理上应是要通过反复朗读,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本课明显可以分角色朗读,而我却因为学生的糟糕状态“半路截车”“随心所欲”。这样对班上中偏下的学生是达不到教学目标的。

为此,有利也有弊。不过,语文的学法与教法在本人心目中,真是不能“一锤定音”。语文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或许学习方法比学习本身更重要,正确的方法会使你学习效果事半功倍。(爱因斯坦)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篇四

今天用了两节课教学本单元第一篇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新的教材,新的班级,新的年段,第一次接触总有很多不足。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把‘爱读书’种植在孩子们心里”的作家吴然,这是一篇构思巧妙、语言朴实优美、画面和谐、情感真挚的儿童散文。

构思巧妙表现在短短的四百多字,蕴含了丰富的信息:这是一所多民族融合的边疆小学;
写了学生们上学、上课、课间等多个特定的景象;
结尾自然,借景抒情,令人回味。开篇第一句话,是一个长句,很长的句子,却没有给人冗长的感觉,它像是一个自然变换的镜头,镜头随着不同方向远景的移动向同一个近景聚焦,让读者跟着文字看清楚了从不同方向走来的小学生属于不同的民族。这句话为后面的内容做足了铺垫,也给读者带来了阅读期待: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后面的内容正是循着这个思路展开的。

把这样一篇儿童散文呈现在学生面前,它的学习价值表现在哪里?教师如何再从学习的角度来解读这个文本?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回答的问题。

开学第一课,班里21个孩子对课文做了多次朗读,我组织齐读五次,学生自由读课文若干次,这个班的孩子相对内敛,比较乖巧,读课文声音不响,课上课下都比较安静。第一堂课上,我花了近二十分钟进行生字词教学和课文朗读:齐读生字词、组词读、解释个别词语的意思、开火车读,拓展与“绚丽多彩”相类似的词语。遗憾的是,我忘记了进行生字书写指导,在后续的字词抄写作业中,部分学生书写不工整。

整堂课下来,我感觉我的教学方式还是偏向于高年级,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似乎并不太适应。

思考、审视一个文本的学习价值,可以从这样几个维度切入。其一,学生自主阅读这篇文章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的关注点会在哪些方面。其二,单元重点学习目标(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能够在哪些具体词句上落实;
还有,学生对“新鲜感”的关注,会指向词句表现的内容还是词句的表达方式。其三,作为三年级第一学期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它的内容、主题等,对学生接下来的教室语文课程生活应该带来怎样的期待和定位。

学生对于“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相对陌生,个别学生能快速反应过来并找出文本中相关的句子。在第一自然段中,学生找出“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在第二课时,我让学生拓展阅读《走月亮》《珍珠泉》《山沟里的孩子》。我选择讲解《走月亮》和《山沟里的孩子》,让学生圈画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学生对于《走月亮》这篇散文并不是很熟悉,也不太清楚什么是“走月亮”,因此在圈画语句时出现一些困难。《山沟里的孩子》这篇文章相对容易理解,我让学生自读《山沟里的孩子》,读懂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生活的特别之处,学生也能了解其中的原因。

这堂课有太多的不足,课堂比较单调,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学生参与度不够,发言人数较少,课堂太安静。

重新梳理:

第一步:单元导读;

第二步:学习课文:1。根据学习单自主学习生字词、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读懂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有哪些自己认为特别的地方;
3。欣赏文章是怎样描写这所小学的(选择了哪些内容来写,哪些写法给人新鲜感),一读代讲,边读边想象边体会、品味;
4。说一说自己的校园生活,关注有新鲜感的语句。

第三步:拓展阅读《走月亮》《山沟里的孩子》;

第四步:吴然儿歌散文推荐或朗诵欣赏。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篇五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华美的语言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一种向往和喜爱的情愫。课文语言精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对拉萨的天空描写细致而且形象,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好文章。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景、细细品读语言,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很自然地感受拉萨天空的美和蓝。

对于置身城市中的孩子而言,天空显得不无特别之处。学生刚接触这篇美文,虽然读来满口余香,但感情方面还是显得陌生和遥远。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令人神往、蓝晶晶,作者浓墨重彩去描绘眼中溢满的“蓝”,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此时,水到渠成地通过多媒体,展现拉萨天空蓝的图片,使得抽象的课文内容形象化了,静态的课文内容动态化了,平面的课文内容立体化了,美仑美奂的画面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叫人不由得对拉萨产生喜爱情感,为课文的下一步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课文中出现了2个比喻句,第一个出现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将湛蓝、透亮的天空比作了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在教学中,我适时引导学生抓住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即比喻的事物和被比的事物是有相似的地方的,让学生通过画面和美美地朗读想象两者的相似点,学生很自然地能够说出天空蓝得深、浓、纯,从而更好的理解了“湛蓝”这个词,而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又体现了这天蓝得没有杂质,纯净至极。在多次品读中,拉萨天空的主要特点“蓝”不言而喻。最后通过美美地背诵,升华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接下来,仍然抓住比喻句,简单过渡到最后一个自然段,将拉萨的天空比作圣地的窗帘,比喻贴切、生动。学生更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想去拉开窗帘走进拉萨看一看。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体现这一全新的阅读理念,我的教学设计立足于“阅读文本”,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实现教学的和谐互动,使阅读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动态性的、生成性的对话过程,在教学第2-4自然段时,通过让学生找、划自己喜欢的句子,把时间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带着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通过读、谈的方式来体会拉萨天空的美,让他们学会感悟文本的语言。这种方式较好地实现了新课改中的教师角色转换。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为学生学习创造了温馨和谐的氛围。

1、原想通过找比喻句的方式,自然过渡文本,实则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这种修辞手法,想要一下子找准确,确实不易。学生更容易与“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样的夸张手法混淆,1分钟可以解决的问题,到了孩子这儿就是3-4分钟,且效果并不明显,达到了副作用。这不太明显的比喻句其实可以放入学生找、划的句子中,进一步感受拉萨天空的“蓝”,教师可简单告知,作者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将拉萨的天空比作圣地的窗帘,生动、形象。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喻手法,品读优美语言的同时又升华了对拉萨天空独特特点的理解。

2、通过找喜欢的句子,想使课堂生成更加灵活。而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喜欢的句子往往是自己容易理解的句子,如文章的3、4自然段,通俗易懂,语言也很优美,孩子自然首选这些句子作为自己喜欢的句子。而这和我原本的预设相悖,本文重点是文章第二自然段,对于这一段的理解相比后文,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于是在品读到此句时,下课铃就打响了。教学环节预设不够细致,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时间把握失控,头重脚轻,显得很不和谐。若能紧扣住“蓝”这一主线,让学生去找一找,划一划具体描写描写拉萨天空蓝的语句,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或许效果更佳。学生也很容易找到“纯净”、“明洁”这样的关键词。

文中有这么一句“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
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如果让学生光从字里行间去理解含义,去体验作者的情感,是比较困难的。我抓住了排比修辞手法和找近义词的方法让学生记住了这一句,课后试想,这种记忆很有成效,但只是暂时的,还是应该通过语言本身来感悟记忆。通过图片的展示,抓住两个关键词“纯净”、“明洁”,感受“湛蓝”,再抓住“越发”和“更加”二词,出示图片,只见蓝天之上,白云悠悠,白云下边就是一座雄伟的山峰,山前是一片绿茵茵的草地,草地边缘则有一条清亮亮的小河缓缓地流过。引导学生看图进行对比,瞧,拉萨的蓝天与白云、蓝天与绿草,色调上产生的对比多么强烈,多么明朗,拉萨天空的纯净、明洁在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拿起书本细细地读文,孩子们就深深地沉入了拉萨美丽的风景中,仿佛身临其境,喜爱之情油然而生。接着通过范读、指读、评读、配乐读等方式,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边读边感悟,使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文本所描述的情境,把自己融入到课文的情节中去,我想这样的教学设计更加的人性化,操作起来也会是事半功倍的。

上课语言罗嗦,语言不够精简。虽然在课堂中,我已经有意识在改变,但效果不太明显,仍需要继续努力,通过一次次的"磨练,尽可能的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阵地,而不是一味地灌输。

关注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方面还做得不够,这样优美的文章,也应让他们参与进来,通过优美地朗读,展示孩子的特长和进步,更好地激励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应该调整好心态,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我想这样的目标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携手共创。

课堂教学艺术,本身就是一门需要不断完美的艺术,我在不断的反思中前行,去探索更为扎实有效的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课堂不断迸发出蓬勃的活力与朝气!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篇六

《一块奶酪》是部编教材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本节课,我的感受是:

教师都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识字,然后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这大大激发了孩子识字的热情,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不但提高了识字效率,学生们也学得愉快而轻松。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这个教学理念,我在教学《蚂蚁队长》中设计了“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教学。

该放手就放手,略读课文,正是放手的好机会,教师完全可以提供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一宽松、和谐、民主的平台上,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共享学习成果。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一块奶酪教学反思3

《一块奶酪》是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乘着想象的翅膀,游历奇妙的童话王国,看花儿跳舞,听星星歌唱。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并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

《一块奶酪》主要讲述了一只蚂蚁队长在指挥一群小蚂蚁搬运奶酪的途中,面对掉下来的一块奶酪渣是吃还是不吃引发的风波,告诉孩子们要像蚂蚁队长一样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关爱幼小,同时也要学小蚂蚁遵守团队纪律,听从指挥。整篇课文,语言表达浅显易懂,贴近儿童,故事内容生动曲折,在蚂蚁队长一次次的内心挣扎矛盾中,吸引着读者一步步往下读,给人以深刻启发和影响。

细细品析这篇文章,从课文的导读可以看出学习本课主要有两个任务,即了解课文围绕一块奶酪讲了一件什么事和你喜不喜欢蚂蚁队长,理由是什么?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要读懂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不是难题,但如何把这件事用简练的语言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却是要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思考不断挑战来获取的一项技巧。为了帮助孩子们能够在归纳主要内容上一次比一次有进步,除了引导孩子们运用本单元前面几篇课文及以前所学到的方法进行课前的自我尝试概括,还需通过课堂上师生的交流分享,整合提升概括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概括做到简练、清楚表达又不啰嗦。对于这样一篇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叙述的故事,引导孩子们找出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把这些要素找好了,便可以对孩子们的概括起到有效的铺垫作用,这时孩子们不管是用哪种方法来概括,就轻松多了。

课文中对蚂蚁队长的语言、动作、心理的刻画细致入微,可谓是这一个童话故事之所以能吸引读者最重要的地方,引导孩子们在评价蚂蚁队长的时候,需结合文本谈自己评价的理由,这也是编者要让孩子们沉入文本,细细品悟的意图,为此,课堂上不在内容上做过多的解释,更多的时间要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作者如何抓住这些细节刻画来表现蚂蚁队长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过程,同时学会迁移运用,将自己化身其中的一只小蚂蚁,来创编自己的经历,学会编写童话,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语文老师可能都是贪心的,慈悲的,恨不得把所有的东西都交给孩子,恨不得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表现的机会,这也就造成了在时间的把握上出了问题,因此,对于略读课的取舍问题仍需继续思考,继续摸索。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篇七

《小露珠》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深受同学们的喜爱。这是一教师上这堂课中的三个教学片段,从这些片段中,可明显看出该教师十分重视口语交际的训练。首先,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说话情境,激发学生自主交流的欲望。课文中的人物,都是以童话的形式出现,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如片段2中,当老师刚说完假如你是金黄的向日葵或是碧绿的白杨树,你会怎样感谢小露珠呢?有些同学就已经迫不和待地举手了。再如片段1中,进行小动物与小露珠的对话,每一组同桌说得都是那么投入,有的甚至加进了扮演。

正是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生才会滔滔不绝,出现“老师,我,我!”的局面。其次,增强说话的弹性,让学生在互动中得到口语交际能力的锻炼。看得出,该教师是精心设计了这一系列的说话环节,且每一个对话都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

如片段1中的对话训练,同桌选择自身喜欢的小动物,根据所选的动物,对方说出相对应的赞美的话。什么“披着绿衣裳的小青蛙”“威武的小蟋蟀”“五彩缤纷的小蝴蝶”等等。同时,若把这三次说话进行比较,不难看出说话形式是从易到难。

片段1较普遍,提示语在前;

片段2稍有难度,提示语在后。

片段3更难一些,要求学生加上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等。这样,也教给学生一种写作方法,可谓是一举两得。最后,以情感为纽带,牵动学生心灵。

片段3是本课的高潮,大家说着各种感人的话,想留住这是一堂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的语文课,相信会在小露珠。此时,师生达到一种共鸣,大家都陶醉在难舍难分中,期待着内、外都美的小露珠明天的到来。在优美的朗读中,给全文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同学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篇八

本学期的第四课《槐乡的孩子》是一篇自读课文,文字生动,字里行间处处洋溢清香,恰如文中槐米之香,丝丝缕缕,清淡不绝;
意境之美,又如槐乡孩子们身上透现的勤劳、质朴、善良的品德之美。

因为是自读课文,这篇课文我准备一个课时就完成,重点在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感受课文,品读课文。

上课一开始,我从家乡的树引出槐树,从槐乡引出“橘乡”“鱼米之乡”。既理解“乡”,又扩充了生活积累。

课中,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槐花图片,意在让学生对槐米感兴趣的情况下,抱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去学习第二段槐米的作用,目的之二,是学习怎样仔细观察,有序表达。图文并茂,讲读结合。

在读到“八月,天多热。”这句话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想象在炎热的天气里各种事物的表现,自己在最炎热的时候的感受。通过调动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既让他们体会到了槐乡孩子的辛劳,也让他们感受了那份快乐。

最精彩的环节是,读了课文后,我让孩子们谈谈对槐乡的孩子的印象。学生叽叽喳喳就说开了:很勤劳──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他们背着水葫芦,带着干粮,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上小山上了。天没亮,他们就去摘槐米了;
很自立、自强──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
持之以恒──只要是晴天,孩子们又将投入到火热的劳动;
很勇敢──男孩敢爬那么高的树;
懂合作──男孩子爬树削槐米,女孩子捡槐米;
爱学习──通过劳动赚到钱就可以读书,他们努力劳动,就是为了能读上书……

最后我再拓展的环节问学生:“生活中,你从事过什么劳动,他们给你带来了什么收获和快乐?”学生的回答也非常精彩。

语文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源头活水不断;
语文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显得厚重和丰富;
语文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真正为学生所喜爱。这节课我觉得上的很轻松愉快,我相信我的学生也会有如我一样的感觉。《三年级语文上册《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之五》这一教学反思,来自!http://

推荐访问:教学计划 上册 小学二年级 2023年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八篇) 2023年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八篇) 2023~2023年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版权所有:先盛文秘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先盛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先盛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浙ICP备20230041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