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先盛文秘网>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2023年度农民工情况调研报告9篇

2023年度农民工情况调研报告9篇

时间:2023-09-28 17:45:04 专题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农民工情况调研报告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是解决“三农”问题,其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我县农业人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民工情况调研报告9篇,供大家参考。

农民工情况调研报告9篇

农民工情况调研报告篇1

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是解决“三农”问题,其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我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6.33 %,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近几年,通过认真落实贯彻中共中央、市县有关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鼓励和发展农业产业化,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就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来讲,出现了土地流转难、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小,增收难度加大等问题,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严重制约了全县经济的整体发展。为此,按照县委、县府的安排,县人大组织了两个调研小组,采取以座谈会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我县的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一、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的现状

(一)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1、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24个镇乡(街道办事处)、50个社区居委、2063个村民小组。农地67万亩,人均农地面积0.84亩,经过几年的大胆尝试,土地流转的范围更大,形式更加多样化。目前全县土地流转的面积有4.07万亩,占农地总面积的`6.07 %,土地流转方式以转包和出租为主,转让、互换、土地入股为辅。转包面积有3.2万亩,占流转面积的78.6 %;出租面积0.41万亩,占流转面积的10 %;转让面积2000亩,互换2600亩, 土地入股、转让、互换这三种形式共占流转面积的11.4%。农户自发流转和村组织流转是我县土地流转的主要做法。土地流转的方向主要有五个:一是流向外来耕作户;二是流向专业承包户;三是流向农业企业;四是流向一般农户;五是流向其他单位。

2、土地流转的特点

(1)、坚持农户自愿、协商、有偿原则。全县流转的万亩农地中,农户自愿流转的占98%。

(2)、土地流转收益是农民家庭收入的补充。土地进行自发流转的农户一般是从事第二、三产业或兼业,家庭收入以二、三产业和财产性收入为主,土地流转收益是家庭收入的补充。

(3)、村社集体组织流转的土地基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土地收益较高。

(4)农户自发流转的期限短。

(二)农民增收的现状

全县现有农户21.82万户,农业人口79.86万人,农村劳力41.92万人。2003年,全县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农业综合效益稳步提高。全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747元,比上年增长5.1 %。

1、农民外出务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来源

经济活跃的龙水镇等临街处的农民主要靠手工业,进城打工增加家庭收入。而在偏远山区的农民主要靠外出打工,如高坪云顶村12社就有80%的外出打工人员。中敖全镇也近50%的农民靠外出打工。

2、国家政策扶持农民增收

推进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退耕还林政策给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

3、产业结构调整、引进企业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业主制经营带动了农民增收。农民将土地转让出去,不投一分钱就可以得到每亩700—800斤稻谷的补偿,如龙岗明星村、中敖明月村等。

农民工情况调研报告篇2

据农民工年度监测调查资料显示,20**年我市700个农村居民调查户中,全部家庭人口2313人,其中农民工 [1]920人,占家庭人口的比重为39.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平均每户拥有农民工1.31人。我市农民工呈现出男性多于女性、已婚多于未婚、31-50岁年龄者多、初中文化程度者多、未参加过技能培训者多等基本群体特征;本地就业者多、制造业从业者多、生产或运输设备操作者多等分布特征;从业时间增加、收入显著提高、男女收入差距缩小等就业特征。

一、我市农民工基本情况

1、男多女少

从性别看,男性占 68.3%,女性占31.7%。男女比例为 2.15:1,比20**年的2.23:1有所降低,男多女少的趋势没有改变,但近年来呈现出男性务工比重逐年上升趋势。

表1:农民工性别分组情况表

2、八成以上已婚

从婚姻状况看,已婚人员占85.7%,其中男性和女性的已婚率分别为85.0%和87.0%;未婚人员占12.9%,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未婚率分别为13.1%和12.7%;离异或丧偶的人员占1.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3、近六成农民工年龄在31-50岁

调查结果显示,20**年我市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41.3岁,其中男性为42.3岁,女性为39.0岁。

从年龄构成看,30周岁及以下的占20.6%,比上年降低1.8个百分点;31-40周岁的占23.7%,比上年降低1.4个百分点;41-50周岁的占 34.2%,比上年增加2.3个百分点;50周岁以上的占21.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31-50周岁的接近六成,是农村居民家庭中非农就业的主体。

表2:农民工年龄情况表

4、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

从文化程度看,小学及以下占13.8%、初中占67.6%、高中及以上占18.6%。我市农民工文化程度仍以初中为主。

从年龄看,年轻人群文化程度相对更高,30周岁及以下年龄组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1.8%,比30周岁以上年龄组高16.6个百分点。

表3: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情况表

从性别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女性占21.5%,男性占17.2%,女性比男性高4.3个百分点。农村女性劳动力要付出努力,拥有更高学历才能胜过男性,在竞争中获得从业机会。

表4: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情况表

5、参加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不足两成

调查结果显示,20**年我市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17.9%。其中只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24.2%;只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62.4%;同时接受过农业技术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13.4%。

从性别看,男性接受过培训的比例为19.4%,明显高于女性的14.7%。

从文化程度看,文化程度越高,接受过培训的比重越高。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分别占14.2%、17.5%和22.2%。尤其是参加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接受过的比重分别占9.4%、13.0%和18.7%,显著高于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比重 5.5%、7.7%和4.1%。

二、我市农民工就业分布状况

1、近九成以本地就业为主

由于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为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岗位,一直以来都是外地农民工务工的流入地。对我市农村劳动力来说,基本上无需外出就可实现充分就业。调查显示,在乡内从业的占88.9%,是我市农民工最主要的从业地区;在乡外县内、县外市内及国内其他省市从业的农民工分别占5.8%、3.8%和 1.5%。

从年龄和婚姻状况看,30岁以上农民工更倾向于在乡内从业,比重比30岁及以下的农民工高19.4个百分点;已婚人员选择在乡内从业的比例比未婚人员高23.0个百分点。

农民工情况调研报告篇3

班级:电子商务1班

姓名:**

学号:详细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电子商务系

近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和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中仍然处于“边缘”状态,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却还是农民的身份,他们经常受人歧视,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我们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走访龙泉周边与网上收集资料,进一步了解了农民工在城市中如何生存。 现在将此次实践活动调查的结果报道如下:

一、 农民工整体现状

我们从网上收集资料数据,了解到目前全国已有近两亿的农民工,且这些数量不断增加。这些人中,大多数都是为了增加收入而选择外出务工,而他们选择的职业大多数是建筑行业与进入中小型工厂。

最近十几年,我国虽然在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据我们对农民工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工面临的诸如生产生活环境差、择业差别待遇、权益屡受侵犯、负担不断加重、社会保障缺位、教育培训滞后、子女就学无门、受社会歧视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广大农民工实质上已成为城市社会中最辛劳、地位最低的弱势群体。

二、 农民工存在问题

(一)农民工生活问题

我们走访了学校周边现存的建筑工地,发现一个现象:建筑工地周边往往伴生许多路边的小摊,为农民工提供方便的饮食。如:在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去往川师成龙校区的途中,之前建筑仍在施工期时,中午或晚上往往可以看见许多农民工在路边的小摊上吃饭。只有一个简单的小凳子,简单的饭菜,而他们往往带着特有的建筑工地安全帽,身上是泥水与灰尘。同样的情况,在去往炜岸城的路上也可以看见路边的小摊位。

在饮食方面:大多数农民工早上都是随便吃下,然后早早去上班。至于中午,则是外面的小摊位草草解决,有的会是早上做好的饭菜带到工作地方中午吃,但那时吃的都是冷饭冷菜。

在住宿方面:大多数农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宿舍或出租房里,这些地方既狭窄又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没有其他娱乐用品。近年来由于城区拓展、改造,市区一般楼房的租金逐年升高,再加上其他水、电、暖气费用,成本就更是升高了,所以大多农民工都住在城乡结合处,有的几家或全家住在20㎡不到的房间里,生活空间狭小,环境极差,交通不便,安全没有保障。

在娱乐方面:他们工作之余的主要娱乐方式仅为看电视,睡觉等,几乎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然而农民工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www..cn,也是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和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农民工的文化权益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政府应该积极营造一个适合农民工消费的文化娱乐环境。

(二)农民工收入问题

农民工收入多在最低工资线上徘徊。

根据调查表明,我国的农民工工资始终在最低工资线上徘徊。即便是在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最近十几年来的工资也只是上涨了几百元,考虑的加入世贸以来我国的物价飞涨,实际上农民工工

资可以说的上没有涨,还呈现下降趋势。

据了解,农民工收入一般情况下在800到3000之间,没有半点技术的农民工女性大约800到1500左右,男性稍高些1200到2500左右,而有点专业特长的农民工就稍高点,多的能达到三千多。

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他们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平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究其原因,其一,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农民工受技术限制,工资水平偏低。其二,社会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农民工就业受到不公平待遇,从而阻碍个工资水平的提高。

(三)农民工权益问题

农民工进城的首要目的是要从经济上获得比在农业领域多的好处。他们的期待只是用自己的辛苦换得稳定的生活, 他们期望能按月发工资,待遇能稍高一些。这些在城市职工看来理所当然的要求,在具有很强流动性和不稳定性的农民工那里, 变得十分困难。农民工就业的企业内用工不规范、工资待遇低、随意克扣工资的情况司空见惯。许多企业工作时间长, 没有休息日, 工人加班领不到加班费, 每月工资只有几百元, 有40%多的农民工不能按时领到工资。除拖欠工资报酬外, 部分用人单位还存在克扣或变相克扣农民工工资现象。

每年总有无数的报道,都是称哪里拖欠了农民工工资,而对于农民工来说,每个月的生活费用、孩子的读书费用、家里的来人赡养费用等都是一大笔支出,拖欠工资更造成了他们的负担。

而农民工相对来说是一个弱势群体,往往只有忍气吞声。农民工是中国在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休,是向我国工人阶级过渡的新产业工人群体。但这个过渡状态的群体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

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环境的特殊性, 其应享有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甚至处于缺损状态。

(四)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三、 针对问题的建议

(一)加强对农民工入城的管理。

个人觉得政府应倡导发展科技农业,毕竟外出打工也不是那么好。

要加大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他们为改变家乡面貌做出贡献。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农民工积累一些资金,掌握一些技术后,终将返乡。我们曾调查过的重庆市开县是农民工输出大县,该县以“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为宗旨,为农民工返乡发展家乡经济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很值得推广。以往我们在鼓励农村富余劳

农民工情况调研报告篇4

**县调查反映返乡农民工创业呈现创业层次持续提升等新趋势但是仍面临创业资金不足融资难等问题。

近日,**县对返乡农民工创业情况进行调查。经调查显示,随着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创业环境不断优化,一部分富裕起来的外出务工农民工带着信息、技术、资金、项目等陆续返乡创业,呈现出返乡创业人数增加、创业形式多样化等新趋势,但是也面临创业资金不足融资难、补贴金额小申请手续繁琐门槛高等困难问题。

一、返乡农民工创业出现的新趋势

一是返乡创业人员逐年增加。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经济普遍下行形势下,农民工返乡自主创业人数逐年增加。据县人社局调查反映,该县长期在外务工人员11万人,20**年1月份以来,外出务工返乡人员6000余人,返乡创业农民工810人,占同期返乡农民工的13.5%,所占比例较往年有所提高。据不完全统计,20**-2014年,全县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分别为145人,240人和545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占创业人员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农民工返乡后,一部分人就地就业,一部分人凭借外出积累的资金和掌握的技术,开始自主创业,约占返乡人员的5%—10%左右,占城乡创业者的20%左右。

二是返乡创业层次持续提升。据**县反映,返乡创业的形式由过去单纯的个体经营,逐步发展到以股份制经营为主、小微企业遍地开花的现代经营模式上来。曾在**从事汽车饰品销售的狮子楼办事处的42岁赵玉重,与3名同时务工的工友返乡后,合伙创办了投资100万元的山东**格林斯汽车饰品股份有限公司,从事汽车坐垫原材料加工和坐垫编织。冠县范寨乡返乡农民工范孟振20**年创立“冠县国雅家具有限公司”,着力打造高端红木文化品牌,现公司规模已达200万元。另外,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从事电商产业等第三产业增多。20**年12月份,**首家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县级运营中心即农村淘宝冠县服务中心正式启动,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正面向全县招募合伙人,截至目前报名参加的返乡创业人员已达到600余名。

三是返乡创业农民工创业规划更加具体可行。据冠县桑阿镇副镇长姚理涛反映,目前80后农民工成为返乡创业的主力军,他们受教育程度基本都在初中以上,87%的返乡创业农民工均对自身创业有明确规划,并且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务工期间接触新鲜事物较多,对国家扶持创业的政策了解更多,返乡创业的成功率不断提高。

农民工情况调研报告篇5

准确把握中国浙江农民工就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和服务体系,对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浙江省是吸纳农民工就业的大省。根据省统计局20**年统计数据显示,浙江省农民工总数已达1783万,其中本省农民工约1260万,外省农民工约523万,农民工已经成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准确把握浙江农民工就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和服务体系,对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20**年,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对浙江七市十县区、市的劳动力市场和百余家企业、20**余名农民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为确保问卷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本次调研采取了现场填写、现场回收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100份,回收2100份,获得有效问卷1915份,回收率与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1.19%。现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及相关资料,对浙江省农民工就业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就解决农民工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农民工结构特征

从性别看,男性多于女性,且随着年龄增长,男性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受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观念影响,外出务工人员的男性比重高于女性男性59.5%,女性40.5%,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女性农民工逐步回归家庭,男性与女性的性别比重差距呈剪刀式不断扩大如图。另外,由于浙江省纺织服装业比较发达,这些行业主要需要年纪轻、反应快的女性从业,因此,在女性农民工中16-23周岁的女性比重较高,达40.1%,与同龄的男性农民工相比,其比重也高于男性农民工。

年龄结构青壮年居多,学历以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为主。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50.3%的农民工学历为初中,31.9%为高中或职高。较低的文化水平使大多数农民工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的体力劳动,较少从事脑力劳动,不得不吃“青春饭”。在流动就业的农民工中,63.9%年龄在30岁以下,40岁以上的农民工不到10%,以青壮年居多。另外,在16-23周岁的农民工中,60.3%为初中以下学历,这些人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思想单纯、社会经验少,且多数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流水线上工作,只能机械地重复某种单一的动作,难以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无法提高自己的就业层次和可持续性。

“晚婚”现象较为普遍,四成已婚农民工家里有“留守儿童”。浙江流动就业的已婚农民工比重较低,只有52.5%的农民工已婚。根据有关调查,全国外出农民工婚姻结构基本呈现“三七开”。与全国水平相比,差距较大,这主要源于浙江省16-23周岁的农民工未婚比重较高,为89.6%,24-30周岁之间未婚农民工比重也高达48.8%。说明农民工在流动就业过程,不断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从乡土到城市的转变,很多农民工摒弃了农村传统的“早婚”观念。在已婚的农民工中,全家都搬到城里的占28.8%,43.3%的人夫妻在城里,孩子在老家,两地分居的现象较少,但“留守儿童”现象比较普遍。

外省农民工主要来自于安徽、江西、四川等地。安徽、江西两省与浙江毗邻,成为浙江外来农民工的主要输出地,在外省农民工中,户籍为安徽的占20.82%,江西的占13.3%。其次是四川、河南、湖北、湖南等地的农民工所占比重较高,依次为12.0%、10.1%、8.6%、7.4%;江苏、贵州、山东、陕西、重庆户籍的农民工所占比例依次为4.8%、4.4%、2.8%、2.6%、2.4%。

二、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特点

就业途径向多渠道发展。虽然依靠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找工作仍然是农民工流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但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其它途径也逐渐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调查,目前浙江农民工求职信息“老乡”、亲戚介绍的占41.1%;通过市县劳动力市场了解住处的占17.2%;通过当地政府的劳动管理站了解住处的占12.0%;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了解招聘信息的占3.3%;而毫无目的,随意闯荡的占9.0%。

外出动机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随着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原因和动机不再仅仅是单纯的赚钱,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学技术、见世面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尤其是16-23周岁的农民工,为寻求发展机会而外出就业的比重为33.3%,见世面的占11.3%,想学技术的占11.1%。

劳动关系日趋稳定,多数农民工想扎根城市。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年为单位在城乡和地区之间流动,这种“候鸟式”流动就业的模式影响了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但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两年内平均每位农民工转换工作在1.08次左右,46.2%的农民工没有转换过工作,大多数农民工春节后仍然在原用人单位工作,劳动关系日趋稳定。在未来打算方面,只有20.6%的农民工明确表示要回家,并且30岁以下农民工明确打算回家的比例更低,说明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已不愿再退回农村当农民,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永远留在城镇,成为城镇居民的一部分。

注重就业质量的提高,失业期间依靠积蓄维持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正视自身的价值,在工作中不仅仅局限于对收入的追求,更注重自身的发展,对职业生涯规划有较强意识。在有转换工作经历的农民工中,35.5%是想找一个更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单位,由于工资太低转换工作的农民工占46.4%。在失业期间,55.3%的农(民工依靠以前赚的钱来维持生活;17.1%的农民工依靠亲戚朋友的帮助;13.6%的农民工靠打些零工;依靠社会救助和领取失业救济金的仅占2.8%。失业保障不足,使农民工失业后承受着比当地人更大的经济、社会、心理压力,因此大多数农民工通常是“骑驴找马”,失业期较短,88.3%的人在两个月内可找到下一个工作。

三、农民工权益保护情况

收入水平稳步增长,拖欠工资现象依然存在。近年来,浙江省农民工就业环境日益改善,农民工收入水平总体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目前,浙江省农民工月平均收入为1218元,比全国966元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生活质量调查,20**的平均水平高出252元。但值得注意的是,仍有25.2%的农民工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在拖欠工资方面,有4.8%的农民工经常被拖欠工资,尤其是建筑业农民工的工资被拖欠的现象比较严重,只有39.8%的人能按时领到工资。

劳动时间总体较长,大多数能获得加班工资。《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但调查显示,平均每天工作8小时及以下的农民工仅占37.6%。大多数农民工不仅每天工作时间较长,而且难以享受到正常的双休日,26.7%的农民工每月只能休息1-2天,还有19.8%的农民工根本没有休息日。对于超时工作,69.9%的农民工表示能得到加班工资,当问及他们的加班意愿时,70.2%的农民工表示加班加点是出于自愿。这一方面是由于超时工作可以获得更多收入,另一方面是因为多数农民工业余生活比较贫乏、单一,与其在家睡觉,还不如多赚点钱。这说明,当前浙江省大多数农民工依然处于较低的需求层次,为了获取更高的收入,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部分休息权。

社会保险覆盖率不高,以参加养老保险为主。为农民工提供养老、医疗等保障,不仅是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维护,而且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在被调查的农民工中,社会保险一是覆盖面较窄,参加社会保险的农民工仅占37.1%;一是险种覆盖不全面,参保农民工大多数只参加了五项社会保险中的一项社会保险,同时参加五项社会保险的农民工仅占27.5%。同时也发现,本省户籍农民工参保率明显高于外省户籍农民工,这与

社会保险在省际间转移较难有关。

职业安全教育还存在较大不足,女性农民工缺乏特殊保护。《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但通过调查,参加过所在用人单位为其组织的岗位安全培训的农民工仅占63.1%。企业不仅在职业安全教育方面存在较大不足,在劳动防护方面也缺乏重视,仅有47.5%的农民工能够按时领到用人单位发放的劳动防护用品,68.2%的女性农民工在“三期”没有得到应有的 特殊保护。农民工大多数从事重、脏、苦、险等工作,不进行必要的职业安全教育、不配备必需的安全防护用品和提供必需的特殊保护,很大程度地提高了职业病和工伤事故的发生率。

劳动合同签订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受劳动合同约束。劳动合同在农民工维权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普遍较低,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调查,全国79.3%的外出农民工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浙江省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占49.4%,与全国水平相比,签订率较高。部分农民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一方面是因为一些用人单位存在着用工管理不规范的现象,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一些农民工在主观上不想签劳动合同。数据显示,在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中,有44.9%的农民工由于担心受到约束等原因自己不想签订劳动合同,尤其是16-23周岁的新生代农民工,有59.8%不愿意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社会地位不断提高,部分农民工已加入工会组织。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对农民工自身的维权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调查,农民工不再被工会组织拒之门外,21.0%的农民工加入了工会。另外,农民工地位不断提高,选举权也得到重视,进城后参加过选举的农民工占19.0%,而且参加过选举的人中,有12.

8%参加的是务工所在地城市居委会选举和人大代表的选举。

四、当前存在的问题

工资水平偏低,生活成本相对较高。浙江省20**年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是25572元,而农民工的平均年收入仅为14613元,前者是后者的1.75倍,收入差距较大。低工资水平伴随的是较低的生活支出,农民工在打工地平均年消费仅为7812元,而浙江2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2254元,是农民工人均消费的1.57倍,农民工的生活水平可想而知。但与其他省市相比,浙江省农民工生活成本仍然较高,消费成本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0.6%,而收入水平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6.1%。表面上,浙江省农民工在收入上优于其他省市就业的农民工,但实际上,一方面,浙江省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相比,处于“低收入、低支出、低生活水平”的“三低”状态,在与周围的居民进行比较时,容易形成极大的心理落差;另一方面,与其他省市的农民工相比,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省市。因此,仅从经济收益的角度看,浙江省在吸引农民工就业方面并不具备足够的优势。

整体素质不高,“眼高手低”就业难。农民工平均受教育年数为10.04年,大多数缺乏专业技术技能,且不愿意或无经济能力参加收费的培训项目,仅有14.4%的农民工愿意参加自费的培训,愿意参加的人中72.1%的人只愿意承担300元以下的培训费用。虽然自身素质不高,并且较少参加职业培训,但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对工资的收入、环境要求却越来越高,他们希望能像“城里人”一样体面的工作、体面的生活,并且定居在城里。自身的能力限制了农民工良好愿望的实现,43.2%的农民工在转换工作中需要1个月以上的时间才能找到下一个工作,11.7%甚至需要3个月以上的时间。

超时工作,业余生活单调。58.4%的农民工外出就业的原因和动机是赚钱,因此,实行计件工资制的农民工和能获得加班工资的农民工有较强的加班意愿,而且随着加班工资支付的标准越高,农民工加班的意愿越高。高强度、长时间的透支体力工作,对身心的损伤是显而易见的。在较少的空余时间里,农民工的精神生活也未得到重视,看电视和睡觉成为他们最主要的休闲方式,居住环境也差强人意,大多数人居住在用人单位提供的集体宿舍和出租房内,农民工疲惫的身心难以得到有效的调整和恢复。

注重短期利益,忽视长期保障。在一些农民工眼中,外出就业只是“权宜之计”,40岁以上的农民工仅占9.2%,大多数人未等到法定退休年龄就退出了劳动力市场。因此,农民工比较注重近期内的经济收益,较少考虑工作的稳定性、长期性和未来养老等问题。在未参保的农民工中,仅有13.2%是因为用人单位不给参保而未参保,即便是不需要农民工缴费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也没有得到农民工的重视。在劳动合同签订方面,部分农民工因不想受到约束,担心影响自己转换工作而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对于农民工来讲,一些保障有如一把“双刃剑”,虽是保障,但也是一种束缚或经济负担。

子女就学难,家庭教育缺失。农民工外出就业,使子女教育处于“两难”的境地:如果随父母到务工地就读,一方面由于户籍限制,不得不缴纳一定金额的借读费,而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父母流动性较高,其子女不得不成为“流动儿童”,接受教育的连续性成了很大问题;如果在老家就读,则要与父母长年分离成为“留守儿童”,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监护人,在子女成长中长期缺位,无法实现持续的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学习和心理健康都极为不利。

定居性迁移难,农民工“城市化”任重道远。城市较高的收入预期是吸引农民工流入城市的直接动因,但定居性迁移决策更多受制于社会、文化、心理和个人特征等因素,难以真正的实现。在被调查的农民工中,自己买房住的仅占4.8%,住房成为大多数农民工定

居城市难以逾越的鸿沟。另外,在择偶方面,仅有18.4%的人希望在城里找配偶。可见,农民工无论是在经济能力上,还是在心理上仍不具备在城里定居的条件。

五、切实解决农民工问题

改革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浙江省到20**年底将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户口,实行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但长期以来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难以完全从二元结构中走出来,几十年形成的思维惯性使农民工难以彻底摆脱户籍身份制的阴影。因此,应该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彻底清除一切对农(民工的排斥与歧视性制度,使农民工依法获得普通劳动者的平等合法身份,在就业、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里人”一样享有同等的待遇,在公平的环境中自由地流动和择业。甚至可以考虑为农民工建立档案制度,树立农民工“职业人”意识,从主观上延长职业生涯,一直工作到退休年龄,成为真正的“城里人”。

加强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是造成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能力、就业能力和维权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对农民工进行培训,要城乡并举,各级政府把关注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当作大事来抓,继续大力抓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城乡互动的职业教育。浙江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可率先在农村推行“9+2”义务教育,即对未升入初中的毕业生根据就业意向,自愿选择专业,免费参加2年职业技能教育,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加大政府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减轻农民工经济负担,并积极推广岗位技能工资制和技工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工参加培训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

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建立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用工单位是农民工的劳动场所,是农民工权益被侵害最直接、最主要的环节。有必要针对当前农民工用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全省集中一段时间,组织相应力量,通过大规模的宣传和培训,督促推动用人单位全面建立、完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包括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完善劳动合同履约制度,同工同酬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经济补偿制度,集体协商制度等,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就业平等权、劳动报酬权、社会保障权、职业安全权等基本权益的落实。

构建浙江大社保体系,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流动性大,未来趋向的不确定性,以及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决定了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复杂性。如果在现有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再建立一个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不仅会增加管理成本,还有背于农民工未来融入城市的发展趋势。浙江省提出的“大社保体系”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个“大”,不仅体现在保障项目的广度上,也体现在保障对象和范围的宽度上,即全民大社保。当前应该着重抓紧农民工的工伤、医疗含女工生育和养老保障制度的落实,并积极探索城镇养老、医疗保险与农村养老、合作医疗的衔接方式与渠道,赋予农民工自主选择权,解决他们养老、医疗问题。此外,还要研究解决一方面用工单位认为社会保险费率过高、负担重,另一方面存在缴费基数不实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会影响用人单位的参保积极性,还会给市场公平竞争带来挑战。

加快地方法制建设步伐,健全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法律机制。要积极抓好《劳动法》、《工会法》等现行相关

法律法规的落实,积极做好配合 国家《劳动合同法》、《促进就业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陆续出台后的宣传贯彻工作,主动调整清理和修订妨碍农民工享受平等权益的各种地方性法规政策。同时,针对浙江实际,按照平等、公正、共享的原则,加快制订和建立适用所有劳动者群体权益的地方性法规政策体系。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严厉处罚侵害农民工权益的违法行为,坚决杜绝用人单位违法使用童工、恶意拖欠克扣工资、违章盲目指挥生产、逃避社会责任等现象。建立农民工维权长效机制,畅通农民工维权诉求渠道,认真总结和推广义乌等地维权的经验和做法。加大对农民工法律援助力度,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维权中的重要作用。

关注新生代农民工成长,构建共融和谐社会。第二代农民工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从跨出农村的那一天起,就不准备回到农村去,如果无法融入到城市,长期在现实中找不到理想位置,就会有被社会边缘化的危险,将会给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影响。因此,解决农民工问题,当前应有针对性地把第二代农民工问题作为重点,要认真研究,真正知道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多关心他们的成长,找出他们理想与现实中的差距及存在差距的原因,帮助他们切实解决问题。当前除了关心农民工的经济利益外,要从社会公平公正出发,关心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地位平等、民主政治权力等,让他们能在居住的城市真正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以当选人民代表和进入政府、社区管理层;完善相应的人民团体制度,通过加入工会等组织,积极参与民主管理,使他们最终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实现新城市人的目标。这也是构建共融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

农民工情况调研报告篇6

中共十七大的最重要命题之一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问题”。而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农民工问题依然是民生问题中应给予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80年代后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大量地流入城市。他们正值人生的黄金阶段,他们奋斗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奋斗着,我们理应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这样才有利于创造和谐社会。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

(一)比较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生于80年代的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并且他们的家庭多数响应了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号召,因此他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尽管户口本上他们仍然是农民身份,但其中相当多的人从来没有接触过农业生产劳动,缺少艰苦锻炼的机会,属于“从校门到校门”的一代。同时,标榜“80后”青年人的特征——“自我”、“物质化”、“无责任感”、“生存能力弱”等都同样适用于他们。他们在城镇寻求职业时往往高不成低不就,在**些方面缺乏新产业工人阶层的志气。

(二)无务农经验,对家乡的乡土认同在减弱

据统计,89.4%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不会农活或只会一点点。他们中虽然绝大多数人都是出生在农民之家,户籍在农村,但却很少接触农业生产活动,甚至有的随同父母在城镇长大。在自身农民身份的认同中,也觉得自己外出务工经商,已经脱离了农民身份。他们对家乡的乡土认同更多的是包含着对亲人的感情,对农业活动则缺乏感情和兴趣。

(三)平均受教育程度较高,维权意识较强

生于80年代,正好是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和法制建设步入正轨的年代,新生代农民工绝大多数都具有至少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甚至有些接受过中专或高技类课程训练。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态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称“在调查中发现有97%的农民工表示愿意继续学习,其中最想了解的依次是专业技能知识(69.7%)、法律知识(54.7%)和文化知识(47.8%)。这种需要在不同的年龄段会有细微的差别。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种观点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得到最广泛的认同。

(四)外出动机多为寻求个人发展

与父辈农民工外出以求生存为主的动机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在考虑赚钱的同时,更把外出作为寻求自我发展和追求城市生活作为主要的目标。根据统计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以“出来赚钱”为主要目的的只占18.2%,而选择“刚毕业,出来锻炼自己”,“学一门技术”和“在家没有意思”的人占到了71.4%。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60年代的农民工有76.2%的人选择了“出来赚钱”,70年代出生的则有34.9%,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有了比父辈更深更高的认识,融洽的工作氛围、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良好的工作条件已经成为他们找工作时最为关注的问题。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就业现状和问题

(一)工作情况

据调查显示,我国工资报酬最低的五个行业是农林牧副渔业、批发、零售贸易服务业、采掘业、建筑业和制造业,这些行业的工资都低于平均工资水平。而新生代农民工却在这五个行业的就业比例中占82.5%。可见新生代农民工所从事的主要是体力型和低技能高替代性的工作,工作层次比较低,稳定性较差,发展机会很少。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每天工作10.2小时,甚至有些人工作时间经常延长到24小时。而在稳定性方面,有53%的人工作不稳定,其中有26.4%的人工作很不稳定。

(二)生活状况

由于很多用人单位不能为进城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比较正式的宿舍,从而使得很多新生代农民工不得不自己解决住房问题。他们大多选择了租房和搭工棚。而事实上租房费在他们仅有的微薄收入中占据了一大部分,因此住房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调查显示,只有30.2%的人表示对自己的居住条件比较满意。

在生活消费方面,调查显示,总共有89.4%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在城市的饮食条件太差,在少得可怜的休息日里,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开始走入网吧、舞厅、公园等公共活动场所,尝试着融入繁华的城市。

(三)身份归属状况

与父辈农民工不同,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梦”更加执着。他们积极地认同所在城市,参加当地社会组织的集体活动,渐渐适应并习惯当地的社会生活和环境,希望能在城市扎根发展。肮脏、随地吐痰、偷盗、不礼貌、不文明等,似乎理所当然地加在新生代农民工身上。而历史形成的“城里人”和“乡下人”之分,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里时常遭受城里人的白眼和歧视。一旦一个地方发生了刑事犯罪,人们也总是首先将怀疑的目光指向进入城市的农村人。这让新生代农民工感到自卑和对“城市梦”的茫然,将自己与城市隔离开来,蜷缩在城市的边缘地带。

三、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

户籍制度所带来的“先城后乡”的不平等待遇让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市场时处于劣势地位,同等条件下只能从事比较脏、乱、差的工作,即使同工也不同薪。农村一方面由于经济比较落后,政府没有办法提供更多的和合适的教育培训;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政府或新生代农民工个人,都难以预计进城后的情况。为此,需要深化改革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体制和政策,例如城市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打破城市公平就业的不平衡性,有效提高农民工素质培养。

(二)建立系统的培训机制

一方面,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个人来说,在城市的工作生活使他慢慢发现自己的教育需求,但由于户籍制度的影响,却难以享受当地的教育服务。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本来就很微薄,除去被克扣、拖欠部分和日常消费之外,很难再拿钱用于教育和培训,尽管其接受教育培训的欲望非常强烈,但其具有实际支付能力的教育需求是十分有限的。政府可以筹集资金,依托民办高校、职校技校,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情况采取分批轮训方式。推动政府购买或企业委托培训等,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培训服务。

(三)创造良好的自主创业环境

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怀着执着的“城市梦”来到城市打工,大都不愿意甚至不可能再回到农村务农。但是,创业所需要的资金、技术、项目以及良好的法制环境却成了创业的重要障碍。因此,相关部门可争取银行机构和农村信用社机构的支持,对新生代农民工施行专项贷款,进行小额信贷,以资助的性质、贷款的形式给予新生代农民工资金支持。

(四)转变企业的管理方式

随着时代发展,农民工主体的变换,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应与时俱进。对待老一代农民工的那种胡萝卜加大棒式的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生代农民工,因为新生代农民工不再是以“出来赚钱”为主要目的,据调查,80后农民工的职业流动率最高,达到平均每人每年工作换0.45次。其中,近一半人是因为“生活、生产环境不适合”,以及“闲暇时间不足”而跳槽。这种频繁的人员流动很容易打乱企业的生产管理与生产计划。除了加强对他们进行职业培训之外,还要积极引导他们脚踏实地、认真刻苦地钻研业务,才能使新生代农民工在企业里找到归属感,真正踏实努力工作。

农民工情况调研报告篇7

随着国际金融风暴逐渐影响到我国的实体经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部分外向型企业产品订单减少、生产下滑甚至停产,大量工人失业,一部分农民工纷纷踏上返乡归程。最近,我们对全市农民工回流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情况不容乐观。

一、目前全市返乡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1、返乡回流人数近一成。20**年全市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人数约110万人

,其中在省外务工的约95万。据调查,截至11月底,全市返乡回流约9万人,约占全市外出务工农民工总人数的8%。

2、返乡回流时间提前2个月。农民工返乡时间过去一般在春节前后10天以内,今年返乡的启动时间至少提前了2个月。

3、返乡回流农民工中年龄偏大者居多。据调查,返乡回流农民工中,16-25岁占11%,,26岁-40岁占32%,40岁以上占57%。由此可以看出,外出务工人员回流的以40-50岁的大龄农民工为主,这部分农民工大部分因文化水平较低,从事的是高体力、低技能工作,失业后很难在当地再找到新的工作,如桃源县在福建打工的煤矿工人、加工厂工人等。

4、返乡回流农民工主要来自沿海地区和劳动密集性行业。返乡回流农民工集中在沿海及珠三角、长三角和我国北方,其中以沿海一带为主,约占70%以上;返乡回流农民工中,85%以上来自出口性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从行业来看,以从事制衣业、玩具业、机电业所占比例最高,总数达到66%,其次为建筑房地产业,占19%。

5、大部分返乡农民工对打工期间的工资待遇较为满意。调查表明,65%的农民工工资能够按时足额发放,25%的工资不按时但可以足额发放,由此可见,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努力下,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在调查中,部分农民工对现有的按年度或项目结算工资的方式颇有怨言,希望按月发放工资。农民工收入状况有所改观。据调查,农民工平均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占45.7%,收入在1000元至1500元的占44%,两者合计,近九成农民工月均收入超过1000元。65%的农民工对收入状况表示基本满意。究其原因,关键是其对进城务工的期望值较低,虽在城市务工,但他们仍以在农村务农收入为参照,所以比较容易满足。

二、目前农民工回流的原因

企业经营不景气是农民工提前返乡的主要原因。据返乡农民工反映,农民工提前返乡主要是其所在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多出现破产、停工、歇业等情况所致。如临澧县安福镇望城村的农民工周尚松说“十几年过来,都是下半年这个时候最忙,唯独今年10月份就已经接不到活干了。”其所在工厂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外订单明显减少,工厂开工不足或停工,对工人或是放假,或是采取自然裁员。特别是十月份以来,开工时间不足一半,所拿的工资已不能维持正常生活,二是返乡回流工的收入相对较低。据调查,目前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收入一般在1000元左右,据临澧县太浮镇王化村的农民工杨振国说,他在深圳三和兴玩具厂务工,月收入一般在1200元左右,但每天必须工作10个半小时,而且每月只能休息2天时间才能拿到这么多,如果按正常工作时间,月工作22日,每日8小时,那么他们就只能拿到月800元的底薪。而且工厂每月还要扣住宿费等。由于城市生活费用较高,又一时难以找到工作,被解雇的农民工只能选择返乡。三是国家最近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如国家1000亿投资计划的出台以及新的土地政策,对农民返乡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让他们感觉在家乡也可能存在更好的发展机会。

三、采取有效措施,从容应对农民工返乡潮

当前农民工大量返乡,带回来的不仅是消费和收入的增长,更多的而是再就业的。困难和基层工作稳定的压力。近年来,进城务工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民工集中返乡,意味着全市部分农民家庭收入锐减。为帮助返乡农民工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有效缓解他们的失业之痛,我市各区、县(市)制定了返乡农民工帮扶计划,拟定了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实施方案,切实搞好为农民工“五送”活动,即:送岗位、送信息、送培训、送政策、送温暖,收到了一定效果。做好返乡农民工的安置和帮扶工作,关系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为了引导返乡农民工自主择业、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建议采取以下七项措施,帮助返乡农民解决实际困难。

一是全力为返乡农民工开展职业介绍服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多方联系用工单位收集岗位,针对返乡农民工的实际,进行个别推荐和进场求职相结合,千方百计为他们找到适合的岗位。

二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使返乡农民工具备用工单位所需掌握的技能。一些农民工暂时回家,利用春节前的空隙时间,参加各种就业培训。如桃源县劳动局近一个月就对100多名返乡农民工免费进行计算机、电工电焊、车工等技能培训,唯美学校培训工业设计、电脑软件高级技能人员10多名,这些必将对他们以后的再次就业增强竞争力。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三是积极协调配合工商部门,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开辟“绿色通道”,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等。

四是积极协调配合税务部门,为返乡农民工创业落实相关税费减免政策,切实帮助返乡农民工创业。

五是举办创业人员经验交流座谈会,以点带面进一步促进返乡农民工实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六是积极帮助吸纳返乡农民工的企业落实优惠政策。可以象临澧县那样对吸纳、安置返乡农民工就业的企业,按安置返乡农民工人数,帮助提供小额贷款,通过“绿色通道”提供社会保险补贴,从而促使更多企业招用返乡农民工,降低用人成本。

七是对生活确实存在困难的返乡农民工,积极协调民政部门,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的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对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给予一次性救助,妥善解决其生活困难问题,尽早帮助返乡农民工渡过难关,尽快重新就业。

农民工情况调研报告篇8

春节期间我通过对我家乡盐城市响水县黄圩镇返乡农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我对家乡农民工在收入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农民工的欠薪、讨薪问题予以了特别关注。在调查的基础上,我从从业情况★WWW.BAIHUAWEN.CN★、工资状况、讨薪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分析研究,认为至少在我省苏南地区各市外来的农民工遭受欠薪和被迫讨薪问题已经基本上解决了,但是在其它应享有的基本待遇上仍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他们普遍忍受着没有福利和保险、没有休假、超时工作以及没有奖金补贴的待遇。我希望对农民工问题不只是关注,而是更多地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来改善农民工的现状。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正文内容)

一、调查背景和调查方式

20**年底,温为农妇熊德明讨薪一事,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从政府到民间,都以各种方式关注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尽力帮助农民工争取应得的权益,政府部门更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解决欠薪问题。时隔一年半有余,

1.4亿农民工的现状是否有所改善,权益是否得到保护,特别是欠薪问题是否得以解决呢?对此我决定做一次小小的社会调查,旨在以小见大,一窥农民工的收入状况

本次调查对象均为在苏南务工返乡的农民工,本次调查采取了问卷调查和访问两种方式,一共调查了20名农民工,调查内容涉及农民工的平均月工资额、计酬方式、发薪方式、签订合同情况、拖欠工资情况、解决欠薪所采取的方式等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分别针对农民工、企业(用人单位),主要从从业情况、工资状况、讨薪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 民工的从业情况

农民工情况调研报告篇9

在最近公布的《中国尘肺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XX)》中的数据显示,中国尘肺病农民估计数量在600万人左右。尘肺病的死亡率高达22.04%,更为严重的是,每年仍有2万名新增尘肺病患者。

欧洲和美洲国家的经验是,尘肺病问题由国家通过立法手段遏制和解决,日本最后一例尘肺病在1970年,美国尘肺病在1930年代已经消灭。目前在我国,与尘肺病的严重性相比,它的社会关注度相对较低。尘肺病患者90%是农民,他们从事矿山开采、路桥隧道开凿、金属冶炼等行业,缺乏安全和权益保障,维权艰难,更缺少发声途径。曾经很多人不知道这种职业病,但经过近些年的尘肺病农民工维权事件、媒体报道等,尘肺病的知晓率已经有所提高。

《中国尘肺病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XX)》发布,尘肺病农民工深陷四大困境

“高达82%的尘肺病农民工最终在家里去世,因为他们在患病晚期已经没有条件住进医院接受治疗了”。

“去世尘肺病农民工家庭情况十分糟糕,所调查的家庭没有一家有存款,75%的家庭有欠债,28.26%的家庭变卖过家产”。

“只有10.26%的用工单位经常提供粉尘防护面具,而71.56%的用工单位没有给工人提供防护面具”……

在7月5日发布的《中国尘肺病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XX)》中,一组组数据敲击着人们的神经,这是接受调查的501个尘肺病家庭的真实写照,也折射出全国逾百万尘肺病患者的现实生活。

困境1:死亡阴影笼罩村庄

陕西镇安一村庄共200户人家,尘肺病家庭达70户

“在调查的样本中,尘肺病农民工平均年龄48.5岁,其中最小的只有25岁;去世的尘肺病人平均年龄仅47岁,最小的32岁,尘肺病让他们提前结束了人生!”

在发布《中国尘肺病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XX)》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卢晖临面色凝重。

这份调查报告由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大爱清尘基金近100名志愿者完成。近1年中,他们深入安徽、甘肃、贵州、湖北、湖南、四川、陕西、云南等8个农民工输出大省,抽取20个尘肺病较为集中的村庄。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世尘肺病人中,76.9%在诊断时已经处于三期(即晚期)。

来自陕西镇安的农民工王明升就是三期尘肺病患者,他的父亲和弟弟也不同程度患有尘肺病。为了一家人的生活,病情较轻的父亲仍在做泥瓦匠赚取微薄的收入。

不过,王明升觉得自己不是最不幸的,至少在好心人的救助下,他们还活着。他所在的村里有200户人家,尘肺病家庭有70户。其中一个家庭4个孩子全因尘肺病相继离世,只剩两个年事已高的老人。

困境2:负债累累压垮家庭

以门诊为例,33.13%的人一分钱未报销,47.46%只报销1000元

“早期尘肺病人只要及时诊断、治疗,对生命不会有威胁。一旦到了晚期就没有任何方法进行治疗了。”无锡人民医院副院长兼胸外科主任陈静瑜,做过不计其数的肺移植手术,他深知尘肺病对生命造成的伤害。但现实却是,由于大部分尘肺病农民工入不敷出,治疗对他们来说早已成为“奢侈品”。

受访的尘肺病农民工中,年平均收入只有1万余元,平均每月收入不足1000元,最少的年收入为0元。而他们的年平均支出达到24804.9元,是年平均收入的近2.5倍,最多的更高达31万元。

调查发现,看病占了尘肺病农民工的大部分收入,平均达到12364.8元。相对的,能够获得报销的比例却并不理想。以门诊为例,一分钱也没有报销的为33.13%,只报销1000元的为47.46%。

受访的尘肺病农民工家庭中,95.7%没有任何存款,甚至有近72%的农民工负债累累,70%的农民工没有获得低保,大部分过着入不抵支的生活,小部分人仅能维持收支平衡。有22.3%的农民工为治病变卖家产,16.14%的尘肺病家庭子女辍学。

为了节省开支,尘肺病农民工选择减少或放弃治疗:57%的人有病痛但无钱去门诊治疗;超过90%的人没有到医院进行过任何疗养和康复训练。

这些都是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困境3:获赔偿需等17个月

74.3%未申请过赔偿,申请者中82.7%未获得赔偿

对尘肺病农民工来说,及时获得赔偿将带来生的希望。但调查报告指出,只有25.72%的尘肺病农民工申请过赔偿,74.3%的人没有申请过;仅有17.3%的人表示获得了赔偿,82.7%的人表示没有获得。

“可以看出,一方面尘肺病农民工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争取赔偿的意识不强;另一方面主要还是争取赔偿困难重重使他们望而却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孟燕华在报告中指出,九成受访者认为申请赔偿是十分困难的。

在有维权经历的25.72%的农民工中,申请赔偿到获得赔偿平均需要16.94个月,时间将近一年半。其中,花费时间最长的达72个月。在争取赔偿的花费上,平均为6529元,最多达9万元。

争取赔偿的过程中,有31.5%的人依靠有关部门,35.6%的人主要靠自己,13.7%的人依靠社会组织。

尘肺病农民工认为申请赔偿困难的主要原因包括:不知道向谁申请赔偿;无劳动合同,没有证明,无法获得正式的职业病诊断证明,导致难以获得工伤赔偿;经济困难;申请时间及拖延时间长;用工单位推卸责任;有关部门不作为,互相推脱等。

困境4:保护缺位致重蹈覆辙

过半尘肺病农民工从事高粉尘工作XX年以上

卢晖临告诉记者,接受调查的尘肺病农民工中,99.33%长期从事高粉尘工作,从事XX年以上的占到52.09%。98.9%的人只接受过初中以下教育。收入高、进入门槛低和老乡介绍,是农民工选择高粉尘工作的主要原因。

高粉尘工作主要集中在矿山(87.7%)和工地(7.19%);有80.73%为民营小企业;83.07%的尘肺病农民工从事过两个以上的高粉尘单位,其中更有15.35%的人频繁换工作,已记不清工作过的单位数量。

粉尘防护措施不到位是造成农民工罹患尘肺病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62.67%的尘肺病农民工在工作中没有佩戴防护面具,25.34%的农民工只戴了一段时间。

对于为什么没有佩戴防护面具,74.16%的人表示用工单位没有提供,14.23%的人觉得戴不戴没关系,11.61%的人觉得难受和不方便。

此外,一些用工单位防护措施缺失、掩盖高粉尘对工人的危害等行为,加剧了粉尘对农民工的威胁。受访农民工表示,83.41%的单位没有向工人宣传粉尘的危害,81%的单位没有粉尘作业的安全规定,80.14%的单位没有检查工人是否佩戴面具,接近九成的农民工从没有进行过入职和离职的身体健康检查,93.2%的尘肺病农民工没有与用工单位签订过劳动合同。

推荐访问:农民工 调研报告 情况

版权所有:先盛文秘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先盛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先盛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浙ICP备20230041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