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盛文秘网 2025年05月11日 19:28 星期日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语文三年级上册复*教案合集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5-05-11 19:28:07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三年级上册复*教案合集,供大家参考。

    语文三年级上册复*教案合集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语文三年级上册复*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三年级上册复*教案1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4个。

    2、 积累一些形容大雨等自然现象的词语。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中人们互相关怀、互相爱护的真挚感情。

    4、 题回“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的人文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排演课本剧练*复述。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故事中的情景,感受那一份深深的、浓浓的真情,体会小萨拉的优质言行所表现的善良品质和进取精神。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师:小朋友,在你们家中谁是最弱小的?

    2、出示课题 12、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

    3、读题质疑

    可能出现这几个问题:1)这句话是谁说的?2)为什么说“我不是最弱小的”3)在课文中到底谁是最弱小的?

    二、 自学

    1、分学*小组进行自学,要求:1)自学生字2)读通课文3)解决问题

    2、交流反馈

    1) 出示词语,学生互教互学音形义。

    2) 根据喜好分小节读课文,相互评议。

    三、 新授

    1、指名交流解答问题,指导朗读。

    1)回答“这句话是谁说的”

    出示:现在……萨拉问道。

    指导朗读

    2)回答“谁是最弱小的”

    出示:滂沱大雨……毫无自卫能力。

    指导朗读

    3)回答“为什么说我不是最弱小的”

    联系风雨来时一家人的表现,体会一家人互相关怀、互相爱护、和睦美满的真挚感情。

    出示:萨拉朝蔷薇花丛走去……盖在……

    指导朗读

    2、师小结:对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爱护更弱小的人。

    3、齐读课文

    四、 表演

    1、语言直播厅:找找好朋友,准备表演课本剧。

    2、小组表演,师生评议。

    语文三年级上册复*教案2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三年级语文上册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在学*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本课转入深究课文内容,以梳理课文条理,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解决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了解课文1~7自然段的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爬上天都峰的过程。

    3、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三、教学重点

    理解天都峰高、陡的特点及“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的艰难。

    四、教学资料准备

    1、教学挂图。

    2、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设疑激趣。

    上课时我们学*了第3课的生字新词,接下去我们来深入理解课文。

    1、(师故意将课题误写成“登天都峰”)让学生指正题目中的错误。

    2、释疑:课题中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

    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出示挂图。

    这里有一幅天都峰的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天都峰给你怎样的感受?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来描写天都峰的呢?

    (通过辨析“爬天都峰”与“登天都峰”的优劣,引出天都峰“高与陡”的特点;再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对天都峰的险峻峭拔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读出“又高又陡,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

    (2)说说课文是怎样把天都峰的“高”与“陡”写具体的?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

    A、 高:“抬头望”、“这么高”、“云彩上”

    “我爬得上去吗?”――――(犹豫、怀疑)有什么好处?

    B、陡:“笔陡”、“天上挂下来”、“发颤”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

    (4)小结,悟理。

    写天都峰的高与陡,正说明爬上天都峰非常不容易,那是需要勇气、力量和决心的。

    (对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也是中低段学生学写句子的有效途径。)

    2、学*3~5自然段。

    那么,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想要爬上峰顶的除了我和爸爸,还有谁?那是一位怎样的老爷爷?你怎么知道他也是来爬天都峰的?

    (1)课件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

    (2)思考:

    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言下之意就是“和我一样”。)

    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小结:

    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我年纪这么小,老爷爷年纪那么大,却都来爬。我们是互相惊叹,互相钦佩。表现了这一老一少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朗读。

    读出两个人之间互相羡慕、佩服的语气。

    (一个“也”字,在文中并不显眼,但通过点拔,进行挖掘,使学生感觉到这个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3、学*第6~7自然段。

    受老爷爷的影响,我开始爬天都峰。那么,我是怎样爬的?

    (1)课件出示句子,填空。

    我( )向峰顶爬去。

    A、“奋力”是什么意思?

    B、课文是怎样来描写我“奋力”爬山的?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手脚并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爬?

    (2)我们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奋力向上爬,结果怎样?

    A、“终于”是什么意思?

    B、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怎样的心情?

    (3)拓展,启发想象。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假设你是文中的“我”或老爷爷,在爬山途中,你会怎样去鼓励对方?

    爬上峰顶,“我”和老爷爷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又会有哪些感觉?

    (4)指导朗读。

    (通过创设的语境,让学生自然地融入课文,达到文本合一的境界,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领悟道理。

    学*如登山,我们只有不怕困难,知难而上,凭着坚强的毅力、非凡的勇气,才能攀上知识的高峰。

    (四)布置作业

    把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积累好词好句,学以致用,来拓展语文学*的广阔天地。)

    板书设计:

    3、爬天都峰

    “我” 老爷爷

    互相鼓舞 汲取力量

    【教学总结】

    《爬天都峰》这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一件事。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一、以读感悟,体验“高、陡”

    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时,由于教室的多媒体不能使用,无法展示天都峰的图片,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课堂上我就和学生谈了谈这个假期爬黄山的感受,让学生有个印象,这样对学生理解爬天都峰的艰难和不易会更加容易。然后让学生对第二段进行多次形式多样地朗读,在读中让学生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如:“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体会天都峰的高;通过“挂”等词体会天都峰的陡。

    二、研读对话,揣摩心情

    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揣摩“我”和老爷爷各自的内心的复杂心情,想像他们的思想起伏和斗争,体会他们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再抓住“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反复朗读体会,让学生联想“我”和老爷爷登山的艰难,他们是怎样互相鼓励和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学生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两个人爬上天都峰之后,为什么会互相道谢,学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说的话了。

    三、发挥想像,进行补白

    在学*爬天都峰这一部分内容时,课文抓住“我”爬山时的动作词进行了描写,而没有描写老爷爷是怎样攀登的,然后让学生联想老爷爷会怎样爬山,用上“一会儿……一会儿”。有的孩子说:“老爷爷一会儿拄着拐杖,弯着腰向上爬,一会儿手扶铁链向上爬。走走停停,十分艰难。”有的说:“一会儿手扶铁链向上爬,一会儿手放在膝盖上支撑着向上爬。”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了人物的内心,从而让学生丰富了语言,思维更加活跃。

    四、教学中的不足

    本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刚刚开学,学生上课发言不够积极,以后还要多运用一些方法激励孩子多思考,多发言。教师讲解过多,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在今后教学中,对于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还需要不断学*,不断研究,不断反思。

    语文三年级上册复*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欣赏叶子的外形之美,感悟叶子的内在之美,学*做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人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欣赏叶子的外形之美,感悟叶子的内在美,学*做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人。

    教学准备搜集各种形状的叶子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插图初步了解每一节诗歌所讲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2、看了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3、师引导学生质疑:树叶怎么美?什么样的树叶才美?

    1、自由读课文。

    2、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指读,领读,开火车读,齐读。

    (2)注意正音。

    (3)出示词语卡片,轮读。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一)学*第一、二节

    1、谁来读?

    2、你知道了什么?

    3、大树怎样美?

    3、指导感情朗读。

    (二)学*第三~~八节

    1、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你看的叶子是怎样的?

    理解:形态各异:样子各不同。

    4、叶子做着怎样的工作?

    理解:奉献:贡献。

    5、每个季节的叶子是怎样的?

    6、齐读。

    (三)学*第九~~~十一节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你知道了什么?

    理解:茁壮:强壮、健壮

    葱翠:(草木)青翠

    输送:运送;从一处运到另一处。

    3、齐读。

    1、出示词语。

    2、出示生字。

    3、写这些生字要注意些什么?

    4、师范写“异、奉”。

    5、指导学生描红。

    学生读课题。

    交流想知道的内容。

    交流,指名回答。

    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生字读音。指读,领读,开火车读,齐读。

    注意正音。

    出示词语卡片,轮读。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自己最喜欢的那一段。

    指名学生读第一、二节。

    那棵大树很美。

    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

    学生练*朗读。

    学生分小节读课文。(指名读、小组读等)

    学生交流。

    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

    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

    春天:叶子嫩绿,夏天:叶子肥美,秋天:变黄,冬天:飘零。

    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学生回答。

    学生理解词语意思。

    学生齐读。

    学生读词语。

    学生认读词语。

    学生齐读。

    学生仔细看。

    学生描红练*。

    计:

    课后收集树叶,看谁能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语文三年级上册复*教案4

    学*目的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全部、横跨、创举、减轻、冲击力、重量、节省、坚固、美观、石栏、栏板、图案、前爪,回首、遥望、双龙戏珠、才干、宝贵、遗产“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3、了解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4、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挂图

    指导学生了解关于赵州桥的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近年来,随着咱们重庆的的发展,嘉陵江和长江的江面上修建了很多座桥,今天老师老师要带同学们去河北省赵县的河上的一座石拱桥(板书:19、赵州桥)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读课文,遇到带拼音的生字时,多留意识记,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自己不明白的词语或句子做上记号。

    2、生读文,解决生字,教师巡视。

    3、指名读文,抽查课文熟练度。

    4、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重点指导“智(zhi)慧(hui)”;“县”可以结合生活识记;用熟字变偏旁“底、低”识记“抵”,“准、谁”识记“雕”;多音字“爪”可以通过来识记。

    5、交流质疑,并且疏通课文的结构:

    一自然段写赵州桥的位置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谁设计的和参加建造的,离现在多长时间了。先给赵州桥一个很简要的介绍,并且指出,赵州桥世界闻名。

    二自然段接着就写它设计的特点。写它与其它的桥不同的地方

    三自然段写桥的美观。

    四自然段写一座这样雄伟、美观的桥,是劳动人民设计建造的,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三、合作写字:

    1、“县”可以在识记时就提示写法:上面是两横,不是三横,且与竖相连。

    2、“设”的右上角的第二笔是横折弯,不是横折弯钩。

    3、“横”不要把“由”写成了“田”。

    4、“举”字下面只有两横,不是三横,并注意上面三点的写法。

    5、“参”的下面三撇的写法,占位。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模仿。

    语文三年级上册复*教案5

    一、复*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知道了赵州桥是一座非常有名的桥,它的设计非常独特,着节课我们就来学*课文,去看看它到底为什么这么出名。它的设计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翻开书听老师读课文。

    2、请大家像老师这样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个别辅导)

    二、学*课文

    (一)学*第二自然段

    、同学们读得不错。下边让我们用心地把课文读懂:

    师:谁先把第一段读一下?

    这座桥世界闻名,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这座桥。这座桥为什么这么闻名呢?因为它在设计上有独特的地方。第二段就写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一边看课文,一边看书上的插图,弄清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也就是它和别的桥比,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学生默读

    2、出示赵州桥的挂图,拿它跟别的桥比较,特别的地方是什么呢?

    (1)、别的桥下有桥墩,这座桥没有桥墩,只有拱形的大桥洞。

    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非常雄伟,(板书长、宽)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板书: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

    (2)、一般的桥只有一个大桥洞,没有两边的小桥洞,而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板书: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3、理解“创举”:

    师: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生:以前的桥从来都没有设计过桥身上加小桥洞,赵州桥却有了,并能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

    教师见机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4、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

    (二)学*第二自然段

    1、这一段是写赵州桥的什么呀!课文中的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谁能找出来?

    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段是写赵州桥的美观。

    2、第一句话好在哪里?

    总结了前一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赵州桥的坚固,又提示大家这个自然段要讲的是赵州桥的美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一个过渡句。

    3、赵州桥的美观体现在哪些地方?

    主要体现在赵州桥栏板上的雕刻很美上。

    4、找出写这些雕刻很美的句子读读。

    图案有几种?(三种)

    指导朗读,并解决学生不懂的地方。(可以借助图片,让学生较形象的了解赵州桥栏板上的美丽图案。

    四、结尾升华

    1、师:这样一座设计独特、雄伟美观的大桥,是什么时候建的? 设计人是谁?

    (隋朝、李春。)

    2、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匠,他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建造了这样一座桥,而且这座桥建造在远离今天一千三百多年前,举世闻名,所以,这充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赞扬了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板书赞扬劳动人民)

    五、看板书复述课文,试着背诵。

    六、课后拓展

    1、抄写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背诵自己认为写得很好的自然段。

    2、运用自己的语言夸夸赵州桥。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