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一个学生喜欢老师-我为师之道》读后感3篇
《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1 作为教师行列里的新成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去学*,如何成为一位学生喜欢的老师是我首先思考的问题,于是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一个学生喜欢老师-我为师之道》读后感3篇,供大家参考。
《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1
作为教师行列里的新成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去学*,如何成为一位学生喜欢的老师是我首先思考的问题,于是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收获颇多。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教了48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作为教师,应该按照自己喜欢的老师来塑造自己!始终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孩子!最令我最敬佩的是他始终向学生交出这样的名片:微笑、尊重、理解、宽容;负责、严格、耐心。我想,让于老师永葆青春的奥秘或许就在于他时刻记得自己曾经是孩子,保有一颗永不褪色的童心和学无止境的恒心吧!我们教师要温和、包容、调和。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我发现,一方面,我们希望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另一方面,又害怕和孩子太亲近导致课堂气氛混乱。可能对于孩子们也一样,不论是男孩、女孩,高年级或者低年级的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哪怕是简单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可能都会在孩子的内心起到一定影响,所以,于永正老师说,不强求你喜欢每一个孩子,但要努力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让他觉得你不喜欢他,那么,无论你有多喜欢他也无济于事,相反,如果你的行为让他觉得你喜欢他,那么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
于老师在开篇第一章把学生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和甘草的三大特性做了比照。这一点也给了我极大的启发。首先是性温。“性温”就是遇到问题,能“后退一步”,摆正心态。“温”是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五大美德之首。“温”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盼。微笑是于老师的名片,我想正是“温”的体现吧。其次是包容。以欣赏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看到的就只是优点,会觉得到处春光明媚;以挑剔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看到的都是缺点,就什么有点也看不到了,会感觉周围的世界一片混沌,一片黑暗,感觉自己的身边无良人、无美景。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镜子无处不在。于老师能让“迟到”的学生破涕为笑,化“窘迫”为“轻松”。这样的宽容,完全出于理解,一种推己及人的理解。这种推己及人,能让我们有了*静的心态和处理问题的智慧。再者是调和。完整的教育:“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一味的“温”是不行的,还必须“严”,“温”与“严”,“威”与“猛”,“恭”与“安”之间把握好“度”,切不可只执其一端。
于老师不愧为智慧型的老师,他还把这种做法形象地称为“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给揉一揉”。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作为教师,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美国托德威特克尔:“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品等等,尊重是做人的原则,微笑是一张永恒的名片,掌声是有力的赞美,信任与期待也是表达对学生关爱的一种方式。是的,调整好心态,把握好尺度,推己及人,多换位思考,我们的.课堂定会绽放别样的光彩。
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最美丽的,但一定是和蔼可亲的;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孩子王,但一定是有着独特的魅力。读了这本书,我深深被于老师“性温”、“包容”、“调和”的品质所打动。我钦佩,我折服,钦佩于老师的智慧,折服于老师的中庸。最后引用于老师的话:“生命的长度我当不了家,但生命的宽度由我说了算。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教师,就让我们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做最好的自己!因为生命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会再用时间认真去读这本书,我相信细读之后我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2
最近,有幸拜读了于永正老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该书是对于老师从教五十多年的全面总结,是一名小学教师在教坛上辛勤耕耘数十年的心得与经验。
怎样做才会深受学生的喜欢呢?很多教师都有自己的答案,如:博学多才、幽默风趣、公*公正……读了于老师的作品,以下几点让我感受颇丰:
第一、让学生感到老师喜欢他
教师需要调和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和家长的关系、学生和学生的关系……在这过程中,需要教师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为此我需要多读书,“读书同时读自己”。同时加强反思,和亲朋好友甚至学生一起分享快乐、交流心得,自己也要学会去发现学生的可爱之处。以欣赏的眼光看学生,就会发现教师这份职业的最美好之处。
教师需要化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用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学生的错误,把握好做事的度。“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揉一揉”和“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于老师的建议如同黑夜中的灯塔,为我指明了方向。
学生都十分在意老师是否注意他,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他,老师的喜欢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的喜好。但是每个班可能存在个别让人头疼的学生,让老师喜欢每一位学生,也不太现实,那怎么办呢?于老师给我们的建议是做出喜欢他的样子,那就是微笑,让微笑成为我们老师的名片。老师脸上有了微笑,学生就敢亲近老师,而不是惧怕老师。当然,于老师还给出了很多技巧和方法,比如找出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鼓掌、给学生一句相信和期待的鼓励,等等,无论对学生做什么,都要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爱。
第二、与学生打成一片
张光鉴说:“要蹲下来看学生,老师要和学生相似,而不能要求学生和老师相似。”于老师教了半个世纪,最终把自己教成了一个孩子。是老师,又不像老师;是上课,又不像是上课。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亲近学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
在教学中与学生*等对话,缩小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感。应该时常提醒自己,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少些严肃,多些活泼;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包办,多些自主。这一系列的努力让老师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实现了师生间的*等和民主。于老师的很多经历证明老师越和学生相似,学生就越亲近老师,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融为一体,教育真的就是一种幸福,教育也就会真的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多激励学生,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不完全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要蹲下来看学生,牢记“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这句话,就很容易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不同的教育方法,会让我们有想不到的收获。
第三、把课上有意思
课堂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把课上好,是每一位老师最重要的“看家本领”。有了这个“看家本领”,让学生不喜欢老师都难。每位老师都希望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虽然我们的任教科目不同,大家都知道“教无定法”,我们虽然任教学科不一样,但在教学方法上是融会贯通的,我们的课堂,也应该和于老师的课堂一样,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造性得以激发,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就连那些*素很“笨”的学生也似乎变得聪明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以于老师为导向,争做一名温和、智慧的老师!
《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3篇扩展阅读
《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3篇(扩展1)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10篇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1
我只知道甘草可以止咳,怎么和于永正老师联系起来了呢,仔细阅读这个章节后,我明白了,正是因为于老师具备甘草的品格,所以他与同事相处得好,学生也喜欢他,这不是我们每个老师都要做到的吗。
首先甘草性温,味甘。于老师就是一个温厚的人,在他的回忆中写到他儿时的几位老师都是温厚的典范,微笑是他们共同的名片,宽厚是他们共同的品格,这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啊。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多想想于老师的经历,在我们大动肝火时,多想想对学生的影响,让我们用一份冷静别样的心境来处理事情,不是更有利于学生的品格发展吗。
其次,甘草包容,几乎能与所有草药为伍,不但能解百药毒,还能提高其他药物的疗效。形容到老师身上,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
人是易怒的动物,尤其是面对那些个别学生的时候,又如何能忍得住。但想一想我们从事的就是教书育人的工作,不是有句话形容我们吗——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想想肩上的责任,我们一定要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第三,甘草能调和。我觉得于老师说得特别好,为师者对学生要温和,亲切,还必须严,什么时候都要有度,不可执于一端,以至于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老话说还打一巴掌揉三揉呢。
其实每个学生都很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喜爱。即使我们不能保证喜欢每一个学生,那也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读了这个章节,让我感到要做一个合格的老师,一定要有甘草的品格。
于老师就是愿意做甘草,做一个动脑子的人,做好人,做温和的人,做宽容的人,做善解人意的人,做善待学生的人。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带着思考教学,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努力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2
最近读了于永正老师的这本书,感触颇深。此书总共分十个章节,第四章的童心未眠、第五章的行无言之教的内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因我一直教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经常视课堂纪律若无物,这是低年级学生刚入校门的特性。童心未眠的标志之一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做一个有“孩子气”的教师。其实于老师所讲的童心未眠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理解和体谅学生。记得有一次,于老师班上一个孩子迟到。于老师在班上放肆的表扬那迟到的学生。当时,班上所有的学生都问,为什么迟到还要在班上放肆表扬呢?于老师当场回答学生说:“你们哪个有勇气迟到了,还能像他那样大大方方走到教室门口,还有如此胆大的喊声报告。是你们肯定会躲在某个角落哭脸。”就这样,那调皮学生再也没迟到了。回想当初我教一年级时,我的一直严格要求学生,上课不准说话、不准调头、不准做小动作……。若干个不准之后,其实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课堂上想做却不敢做,想说却不敢说,整个一节课下来,学生死气沉沉,毫无积极性可言。
我想对待所有的学生,我就是教学能力并不是他们所吸引的地方,我想“微笑”才是低年级学生所需求的。于老师说,“温”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我非常喜欢于老师的那句格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这对于低年级教师是多么的重要。他们刚刚离开父母亲温暖的"怀抱,他们需要这“温”;于老师告诉我们做一个甘草。甘草有三个特性。作为老师除了和蔼可亲,温文尔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严”;那么在这“温”与“严”之间还要讲究一个“度”。
于老师在本书中还讲诉了自己从教生涯中的一些教育故事,书中有一段是作者自己对自己的约法三章:一、不背手;二、主动和学生打招呼;三、课间和学生一起玩;四、到学生家里走走;五、经常讲故事和笑话;六、幽默;七、努力让微笑成为自己的名片;八、做值日;九、一旦做错了事,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十、定期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看到这里,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内心。和孩子一样,有什么不好?于永正先生作为一个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都能如此要求自己,为何我不能。
师生关系是*等的,我们要理解学生,不妨放下架子,不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不带有色眼镜评价学生,在教学中实现“*等对话”。于老师就是这样用一件件*凡的小事,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赢得的学生对他喜欢。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3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看到这样的诗句,大家想到的肯定是教师。自古以来,教师的身份是很特殊的,各行各业人士都喜欢用圣人的道德标准绑架教师,认为高尚是教师的座右铭,假如哪个教师表现出不如意之处,立马会受到大众的强烈谴责,好像做了什么人神共愤的大事一样。
我曾经听到这样的一件事,一次,一位一年级老师去上厕所,与其一所教学生相遇,该生瞪大眼睛,一脸好奇。离开厕所后,该生嘀咕了一句:“原来老师也会上厕所。”殊不知,教师也是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也要吃喝拉撒。
以上只是一件琐事,许是因为学生家长在家里过分美化教师的结果,做为老师,一笑置之即可,等学生在学校待了一段时间后,自然会适应老师的种种*凡之处。然而,教师的*凡又不能和社会上的庸俗一概而论。教师毕竟负有教育的责任,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又特别强,所以在学生面前还是要有高尚的情操的。
这不是和前文自相矛盾了吗?一会儿说教师是普通人,一会儿又说要有高尚的情操,怎么可能做得到?
其实做到这点并不难,更不会互相矛盾。小学生是一群纯洁的天使,他们没有经历过社会这个大染缸的浸染,没有那么深的城府,所以教师在学生面前的高尚也不用太高,比如不说不文明用语,不穿奇装异服等,尤其不在学生面前做一些要求学生做,自己却从不做的事情。比如要求学生不玩手机,自己一有空就刷抖音,玩手游;比如要求学生看书,自己从不看书等。也许你会问,我一天上班这么累,难道稍微放松一下也不行吗?不是的,这些事情都可以做,但有个前提条件,不在在校时间,尤其不在有学生在场的时候做。因为我们毕竟是教师,我们得对得起我们这个职业,我们培养的是“人”,一个合格的公民。别担心,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明白人无完人,我们只希望他们的童年更加阳光。
我们可以怎么“装”呢?我们要在人前“装”,对成绩差的学生,我们可以假装关心他们的生活,通过生活聊聊学*;对行为不良的学生,我们可以假装关心他们的学*,通过学*谈谈行为;对邋遢的学生,我们可以替他们整理一下服装;一无是处的孩子呢?我们至少可以对他们笑笑吧。我们还要在背后“装”,我们可以假装我们特别遵守纪律,开会认真听讲;可以假装我们很爱看书,随时拿一本书翻翻;可以假装我们很友好,办公室里的老师都亲如兄弟姐妹……
“假装”的时间久了,也许就变成“真装”了,如果我们能“假装”一辈子,那我们就真的成了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了。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4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于老师的书,就像是在听于老师慢慢谈话,于老师那些话如娟娟细流慢慢沁润着我的心灵,感触颇深,受益颇多。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一书是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的“封笔”之作。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书,正如于永正先生自己在书的前言中所说:“本书是我对自己从教五十多年的较为全面的总结。”书中描述了于老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感悟,在教学活动中的偶得,但更多是于老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
每个老师都有这样的愿望,做学生喜欢的教师。经验告诉我,作为老师,想让一部分学生喜欢你很容易,但是让所有的孩子都喜欢你真的很难。那怎么样的老师,才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呢?从于老师的书,让我对学生喜欢的老师,也有了更深刻,更丰富,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一、学生喜欢的老师,如“甘草”,性温、味甘、包容、调和。
于老师说,要让孩子喜欢你,必须做一个甘草似的教师,温和而宽厚,要真心的爱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善待每一个学生就要放下架子,把自己当做他们的朋友。把学生放在心上。以*等、博爱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如同阳光一样能够温暖人,只要老师充满爱,学生们一定会喜欢。但是做老师,一味的“温厚”就可以了吗?于老师说:“一味温和是不行,还必须要‘严’.但是一味严厉也是不行的,一定要做到严而有爱,严而有方。
二、学生喜欢的老师,童心不泯。
于老师认为教师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正在走进学生的心。在他的课堂上,于老师带孩子表演小品,让孩子们爆笑,让学生感觉他就是一位知心朋友。课后游戏,他也要求自己站到学生中间,同孩子们一起玩耍;大扫除任务,他也主动去班长那里领任务,和学生们一起打扫卫生,俨然是一个孩子,让孩子特别愿意亲近他。于老师把童心不泯总结为这么几点:一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二是“孩子气”;三是理解和体谅学生;四是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想做。
三、学生喜欢的老师,亦师亦友。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作为教师我始终认为教师就应该爱自己的学生,并且要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能感受到你对他的爱。学生感受到了爱,他自然就会同样的爱上你这位老师,也会对你所教的课程感兴趣,有了兴趣自然就会有主动学*的动力了。在书中,于老师说:“我们要理解学生,不妨放下架子,不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不带有色眼镜评价学生,在教学中实现“*等对话”。于老师就是这样用一件件*凡的小事,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赢得的学生对他喜欢,从而喜欢上他的课堂。
总之,读到共鸣处,我不仅在心里为于老师鼓掌,被他朴实的才华和实在的教学艺术所折服;看到于老师幽默化解师生之间许多尴尬的瞬间,拍手叫好并立即采纳吸收,付之今后教学中,仔细想想于老师能做到如此,应缘于对语文教学的挚爱,对学生的挚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5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时常想着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暑假我拜读了于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从中收获颇丰。
一、做“甘草”,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
甘草,性温、味甘,意思就是对学生温和宽厚。我们班有一个“接话大王”,特别喜欢接话,关键是每次接话他都偏离教学主题,有时真是头疼。当时觉得只是学生的问题,往往还批评了他一顿,现在想来作为一位教育者,我需要以温和宽厚的心态更加智慧地处理这件事。
甘草几乎能与所有草药为伍,不但能“解百药毒”,还能提高其他药物的疗效。所以,甘草有很强的包容性。包容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包容”的前提是理解,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有一天早读课,乐乐迟到了,这是他第一次迟到,我询问他迟到的原因,他只是说了睡过头,起晚了。我知道,他早饭肯定没来得及吃,于是,下课后让他到办公室去吃点饼干。起初,他坚持不吃,也是,他一惯不喜欢吃早饭。于是,我就跟他说了早饭的重要性,并说道:“如果你还想吃我的饼干,明天还可以晚来一会儿”,他不好意思地笑了。
甘草的第三大特性是调和,即做事需要把握好“度”,我们对学生不能一味地严厉,也不能一味地温柔,而是刚柔并济。同时,在处理班级学生的矛盾时,也需要对双方进行调和。事情的对错很容易判定,但是学生心理的调和必须及时跟上。所以,在处理班级学生矛盾时,我会当着学生的面将事情的对错分析清楚,接着,我会把学生分开,根据需要单独进行沟通,这是调和最重要的部分,是让学生心理达到调和必不可少的操作。最后,我会再将学生喊到一起,握手言和。
二、激励的魅力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我就是在老师的激励下一步步成长的。现在,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我,也曾尝试过很多激励学生的方法,后来发现,激励有着无限魅力。
激励是大有讲究的,首先,激励需要有针对性。我们需要针对具体的事情。小雨在书写上一直表现**,甚至是有些落后。可是,有一天,我惊奇地发现,她的书写有了进步,书写整洁度提高了,甚至有些笔画出现了笔锋。于是,我找来了小雨后得知,最近她一直在练书法。我首先在班级对小雨进行一番郑重表扬,然后单独又找来小雨进行了表扬,接着,我又把小雨的进步通报给家长。结果发现,小雨的书法进步得一发不可收拾,一个多学期后,小雨的书法已经能在竞赛中获奖了。
接着,激励需要有引领性。我们针对一件事情实事求是地进行激励时,千万别忘记了适当提出一些具有导向作用的激励。比如,小雨的书法在书写整洁度和一些笔画笔锋上有了进步,那我除了表扬已经进步的方面以外,我还在后面特意强调了如果能把握好汉字的间架结构的话,那就会更完美了!
然后,激励需要注意及时性和重复性。及时激励,我们一般能做到,但是,重复激励往往会被我们忽略。但是,一种好*惯的养成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适时、及时地进行激励。
三、把课上得有意思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课堂仍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把课上好,是老师的最重要的“看家本领”。有了这个“看家本领”,让学生不喜欢老师很难。
虽然新课标强调学生自主学*,但是,学*离不开老师的引导。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有一首古诗《周夜书所见》。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古诗的意境容易感受,所以,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我有意让学生自己感受重点字词的意思。“孤光一点萤”,“萤”一般我们认为是萤火虫,但是这句诗已经提到了“孤光”,在我的启发下,学生渐渐明白,这里的“萤”不是真的萤火虫的光,而是像萤火虫的灯光。什么像萤火虫的光?原来就是诗中提到的“孤光”,即孤零零的灯光。
把课上的有意思,我们可以适当插入一些小游戏,这特别适合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兴趣。我在课堂上,喜欢借助多媒体。比如在教学《小毛虫》时,我在课前播放了一段小毛虫化茧成蝶的变化视频。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对小毛虫化茧成蝶的过程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样,在我教学时,相对来说,也就容易了。而整篇课文的学*,学生们发言似乎更积极,都有话可说。
把课上得有意思,也可以来自老师的“有意思”。每位老师身上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气质,没有哪种气质是最好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配合默契就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效果。所以,上课,我们不必一板一眼,我们可以放松自己,活跃课堂,尽量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进来。我们不必太注重互动的结果,但是,我们需要看中互动的过程。在互动中,将课堂上得“有意思”。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想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就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修养,刻苦磨练。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也一定是一个让学生们人人都喜欢的老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6
有这样一个经典故事:一位母亲牵着6 岁的孩子去商场购物。她原以为孩子会很开心,没想到孩子在商场里却哭哭啼啼,无止无休。当她蹲下身子的时候才发现,孩子看到的都是大人的腿,哪有什么快乐可言?
成年人思考问题的方式、观察事物的视角、处理事务的方法与孩子有很大的区别,这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的。高明的教师,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是设法让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用自己的知识、教养、智慧、德行来影响、陶冶、感染、感化孩子。于永正老师说:"教了47 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这句话的背后反映出了他对教育本质的把握。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玩是孩子的天性,儿童的成长需要玩。我们当老师的,一定要为孩子留出玩的时间。只有老师自己非常喜欢玩,在课堂上带着孩子“玩”的过程中,才能常常玩出新境界,让孩子在其中受益良多。在人们的印象中,课堂教学应该是比较严肃的,但会“玩”的老师的的课堂并非如此,一个个生动、幽默的故事,一场场富有情趣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获得了新知,体悟到了成长。因为一个人只有亲身经历一些有意义、有情趣的活动,才会在记忆里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而每一个精彩的活动都会留给孩子一颗珍珠,当他长大后,岁月的丝线把这些珍珠穿起来,就成为人生宝贵的项链。
作为一个老师,在孩子面前表现得不能太像老师。一个童心未泯的教师,是一个具有好奇心、孩子气的教师,是理解和宽容学生的教师,是能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的教师。教师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知道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学生只有认同教师,信服教师了,才会效仿教师的做法,才会接纳教师的建议。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7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本书是于永正老师对自己五十年教育生涯的回顾,是语文教学的实践总结,更是对人生的感悟,细细读来,就如同一位长者与我交流对话,让我感同身受,茅塞顿开。我记住了于老师的“名片”:正面写着微笑,三个关键词——尊重、理解、宽容;反面写着负责,三个关键词——严格、顶真、耐心。于老师用毕生的心血和精力践行着这样一张名片。
首先,要有如“甘草”般的心性和品格。教师的品格对于孩子的学*和成长至关重要。在书中,于老师借同事朱友明老师的话语,将自己比作“甘草”,用甘草温和、包容、调和三个特性来诠释自己的品格,也道出了所有学生对老师的期盼,可谓是神来之笔。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首先要温和亲切。温和的微笑、亲切的态度,是缩短师生间距离最好的法宝。一年级新生刚入学的时候,我和孩子们第一次见面,对待一个个目光里充满好奇和懵懂的打量着这个新环境的小豆包们,我都尽最大的努力用特有的温馨笑容和亲切语言,帮助这些刚刚来到新环境的小朋友们,让他们能够缓解对陌生环境的紧张情绪,放松下来,逐渐融入到新的学*生活环境中来,慢慢打开心扉认识新的老师和同学们,对已经到来的小学生涯报以憧憬和期盼。
于是我也成了大多数孩子和家长们眼中温柔的王老师。当然,对于一些犯了小错误的孩子来说,也要学会顺势利导,化干戈为玉帛。在教育心理学上,低龄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力有限,老师要做的不是训斥,而是帮助爱动爱说话的孩子认识并调整自己的行为,面对犯错误的孩子,于老师总能用宽仁的微笑和态度让他们学会自省并改正。“多么令我感动的笑,多么令我难忘的笑!”“于老师的笑是最温和,也是最有效的批评。”学生在作文中这样抒怀,他们在感动中自省,在自省中自然自在地成长。温良敦厚——这如甘草般柔性的力量就这样润泽、滋养着学生的内在精神。在书中于老师也为此做了总结:做甘草,就是做个好人;是好人才能成为好老师,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做好人,就是做个温和的人,做个宽容的、善解人意、善待学生的人。做甘草,就是做个动脑子的人,有智慧的人。有智慧,才能把工作做好。这也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了方向和导引。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8
我只知道甘草可以止咳,怎么和于永正老师联系起来了呢,仔细阅读这个章节后,我明白了,正是因为于老师具备甘草的品格,所以他与同事相处得好,学生也喜欢他,这不是我们每个老师都要做到的吗。
首先甘草性温,味甘。于老师就是一个温厚的人,在他的回忆中写到他儿时的几位老师都是温厚的典范,微笑是他们共同的名片,宽厚是他们共同的品格,这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啊。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多想想于老师的经历,在我们大动肝火时,多想想对学生的影响,让我们用一份冷静别样的心境来处理事情,不是更有利于学生的品格发展吗。
其次,甘草包容,几乎能与所有草药为伍,不但能解百药毒,还能提高其他药物的疗效。形容到老师身上,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
人是易怒的动物,尤其是面对那些个别学生的时候,又如何能忍得住。但想一想我们从事的就是教书育人的工作,不是有句话形容我们吗——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想想肩上的责任,我们一定要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第三,甘草能调和。我觉得于老师说得特别好,为师者对学生要温和,亲切,还必须严,什么时候都要有度,不可执于一端,以至于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老话说还打一巴掌揉三揉呢。
其实每个学生都很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喜爱。即使我们不能保证喜欢每一个学生,那也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读了这个章节,让我感到要做一个合格的老师,一定要有甘草的品格。
于老师就是愿意做甘草,做一个动脑子的人,做好人,做温和的人,做宽容的人,做善解人意的人,做善待学生的人。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带着思考教学,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努力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9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暑假的时候学校向老师们推荐读过,当时就有反思,很好读,不是理论,案例居多,是于老师的封笔之作。这个月,新学期开始,再拿出来回味回味,看着自己曾经的圈划和笔记,又有了新的看法。
在“人生流横—写在前面的话”中,于老师就提到,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从教五十多年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
让知识“活”起来
一、温厚、包容、调和待生
于老师在第一章就用自己和甘草的三大特性一一做了比照。首先,像甘草一样温厚。一个学生曾在作文中这样形容于老师的笑,“于老师的笑是最温和,也是最有效的批评。”学生在语文课上画画、在课后闹矛盾,于老师不是像其他老师一样拉出来批评,而是一笑化之,用最温和的语言化解学生的尴尬,既没有严厉的批评,也没有让学生颜面尽失。孔子有五大美德:“温、良、恭、俭”。温文尔雅、和蔼可亲是五大美德之首。可以说,“温”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盼。其次,甘草的第二个特性是“包容”。于老师用了这样一句名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对待学生,要包容,出于理解的那种包容,一种推己及人的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那么那些“火”可能自然而然就熄灭了。再想想我,我是一个脾气不太好的老师,可能是因为个别学生的不听话,现在再想一想弥勒佛能“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楚庄王、曾国藩也可以容,对学生又有什么可以不包容的呢?最后,甘草的第三个特性是“调和”。“中庸之道”是儒家观察世界、处世行事的基本思维方式。西方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类似的话,过度和不足奶是恶行的特征,而适中则是美德的特征。两位哲学家的见解惊人的相似。中庸之道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至高的道德境界。
于老师他就是甘愿做甘草,做一个动脑子的人,做好人,做个温和的人,做个宽容的、善解人意、善待学生的人。带着思考教书,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轨迹,少走弯路,才能不算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关注、赞赏、尊重学生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是黄金萍老师在我教育教学中告诉我的,也是我初出茅庐在薛小听到的最有价值的一句话。于老师在书中介绍到,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对他的影响很大,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他。如果老师能做到喜欢每一个学生,教育无疑会进入别样的境界。但是于老师认为,如果要做到这一点,还是很难的。书中提到美国教育学家托德·威特克尔的一段话:“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虽然这句话第一次读到的时候,我觉得会不会有点做作,但后来仔细一想,如果你能够做出喜欢他的样子了,那你的内心至少也不会讨厌他吧。
对于如何能够做到尊重、赞赏每一个学生,于老师给出了这样的建议:讲课时,眼观六路,用亲切的目光看着每一个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时,以专注、期待、鼓励的目光看着发言的学生;学生的红领巾歪到一边去了,帮他扶正;课外活动时,加入到学生跳绳的行列……而光有这些还不够,还缺了最重要的,那就是微笑。微笑是老师的名片,脸上有笑,学生就会有亲切感,而无惧怕感。
三、不能太像老师
于老师在书中提到,老师在孩子面前不能太像老师。于老师要求自己在*时的教育教学中,不将手倒背起来。他认为倒背着手站在学生面前,仿佛树立起了自己的权威,拉远的自己和学生的距离。课上表演课本剧,他会和学生一起,扮演剧本中的一个角色,还会“反串”扮演,让学生真切感受,就像他在书中说的:“是师非师,是课非课。”;课后游戏,他也要求自己站到学生中间,同孩子们一起玩耍;大扫除任务,他也主动去班长那里领任务,和学生们一起打扫卫生,俨然是一个孩子。
于老师认为教师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学生的眼睛是摄像机,耳朵是录音机,教师的一言一行将会定格在学生的人格磁带上,并且自动终生播放。每个学生都是心理学家,他们会对教师的所作所为做出评判。只有教师做好了,学生认同教师了、信服教师了,才会仿效教师的做法,才会接纳教师的建议。
四、身教重于言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了教师以身示范在教育中的作用。大量的教育实践反复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当教师(包括家长)的言行一致时,教育的效果最大。
于永正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处处以身示范,充分发挥着榜样的影响力。他无论何时何地,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总是将自己装扮的整整齐齐,在穿戴上一点也不随意;他无论是在黑板上板书还是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都工整认真,不敢有丝毫的潦草;他要求学生写作文,自己一定也跟着写下水作文,再“下水”中体悟写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给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他犯了错误一定会当着学生的面承认,不掩饰不支吾;他和孩子一起活动,相关的工作一视同仁,大家一起来做,行动上不敢落后,而不仅仅是做一个指挥者;他备课认真仔细,一个字的书写,一段话的朗读,都反复推敲;他每天认真阅读报刊杂志,以便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当师生融为一体时,教育真的是一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
于老师用一个个经典的教学实例,传递着他从教五十多年来一直在践行的为师之道,让我受益匪浅。五十多几年来,他在三尺讲台一直恪守着自己是一名教师的信念,那么对于我这么一个刚踏上讲台的新人,又有哪里可以不学*呢?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10
作为教师行列里的新成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去学*,如何成为一位学生喜欢的老师是我首先思考的问题,于是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收获颇多。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教了48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作为教师,应该按照自己喜欢的老师来塑造自己!始终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孩子!最令我最敬佩的是他始终向学生交出这样的名片:微笑、尊重、理解、宽容;负责、严格、耐心。我想,让于老师永葆青春的奥秘或许就在于他时刻记得自己曾经是孩子,保有一颗永不褪色的童心和学无止境的恒心吧!我们教师要温和、包容、调和。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我发现,一方面,我们希望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另一方面,又害怕和孩子太亲近导致课堂气氛混乱。可能对于孩子们也一样,不论是男孩、女孩,高年级或者低年级的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哪怕是简单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可能都会在孩子的内心起到一定影响,所以,于永正老师说,不强求你喜欢每一个孩子,但要努力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让他觉得你不喜欢他,那么,无论你有多喜欢他也无济于事,相反,如果你的行为让他觉得你喜欢他,那么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
于老师在开篇第一章把学生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和甘草的三大特性做了比照。这一点也给了我极大的启发。首先是性温。“性温”就是遇到问题,能“后退一步”,摆正心态。“温”是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五大美德之首。“温”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盼。微笑是于老师的名片,我想正是“温”的体现吧。其次是包容。以欣赏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看到的就只是优点,会觉得到处春光明媚;以挑剔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看到的都是缺点,就什么有点也看不到了,会感觉周围的世界一片混沌,一片黑暗,感觉自己的身边无良人、无美景。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镜子无处不在。于老师能让“迟到”的学生破涕为笑,化“窘迫”为“轻松”。这样的宽容,完全出于理解,一种推己及人的理解。这种推己及人,能让我们有了*静的心态和处理问题的智慧。再者是调和。完整的教育:“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一味的“温”是不行的,还必须“严”,“温”与“严”,“威”与“猛”,“恭”与“安”之间把握好“度”,切不可只执其一端。
于老师不愧为智慧型的老师,他还把这种做法形象地称为“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给揉一揉”。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作为教师,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美国托德威特克尔:“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品等等,尊重是做人的原则,微笑是一张永恒的名片,掌声是有力的赞美,信任与期待也是表达对学生关爱的一种方式。是的",调整好心态,把握好尺度,推己及人,多换位思考,我们的课堂定会绽放别样的光彩。
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最美丽的,但一定是和蔼可亲的;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孩子王,但一定是有着独特的魅力。读了这本书,我深深被于老师“性温”、“包容”、“调和”的品质所打动。我钦佩,我折服,钦佩于老师的智慧,折服于老师的中庸。最后引用于老师的话:“生命的长度我当不了家,但生命的宽度由我说了算。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教师,就让我们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做最好的自己!因为生命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会再用时间认真去读这本书,我相信细读之后我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3篇(扩展2)
——《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3篇
《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1
我拜读了于老师写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从中收获了许多。于老师在开篇第一章把学生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和甘草的三大特性做了比照。第一,甘草性温、味甘。于老师说,“温”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盼。微笑是于老师的名片,我想也是“温”的最佳体现吧。甘草的第二个特性是包容。包容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
于老师提到一句格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的确,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一定不能带有情绪或者是戴“有色眼镜”去处理,那样对学生是不公*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包容”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甘草的第三个特性是调和。作为老师,要和蔼可亲,温文而雅,但一地“温”是不行的,还必须“严”;但一味地严厉也是不行的,那会让教育变得更糟糕!于老师不愧是智慧的老师,他懂得在“温”与“严”之间把握好“度”。于老师把他的做法形象地称为“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给揉一揉”。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作为教师,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美国托德威特克尔:“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品......尊重是做人的.原则,微笑时一张永恒的名片,掌声是有力的赞美,信任与期待也是表达对学生关爱的一种方式。是的,调整好心态,把握好尺度,推己及人,多换位思考,我们的课堂定会绽放别样的光彩。
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最美丽的,但一定是和蔼可亲的;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孩子王,但一定有着独特的魅力。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被于老师“性温”、“包容”、“调和”的品质所打动。我钦佩,我折服,钦佩于老师的智慧,折服于老师的中庸。最后引用于老师的话:“生命的长度我当不了家,但生命的宽度由我说了算。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老师,就让我们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做最好的自己!因为生命与我们只有一次。”
《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2
永正老师不仅是他的学生们喜欢的老师,也是我很佩服的一个大师。今年暑期中,读他的《我的为师之道》,深深地引起了我的反思。
于老师在文中说,他的为师之道主要有三点,首先是自强,就是不断的自我修炼,提高多方面修养。为人之师,必须有大智慧,即*时的文化积淀、道德修养,心中有对学生的爱意和尊重。二是自律,就是战胜自身消极、负面的东西。用爱心支撑起对社会、对家庭、对学生的责任感。当要“怒发冲冠”训斥学生的时候,要冷静,冷静了,事情就会处理得好些。管好自己,做个好人,才能成为好老师。三要自省。要善于在思考中增长见识、积累经验,在思考中把失误转化为收获。要写日记,写反思,使自己变得深刻完善。
我也爱自己的学生,爱自己的这份工作。但细细反思,但自我修炼的还差的较多。尊重学生也做得不够,偶尔也克制不住会“怒发冲冠”地责罚学生。最大问题是懒惰、消极的思想总是难以克服,反思了,想了,就是懒得怕写,怕总结。
于老师说:“教了48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张光鉴:‘要蹲下来看学生,老师要和学生相似了,所以他成功了。苏霍姆林斯基:“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曾是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
从这些名家的话中,我深深认识到,作为一个中学教师应该有一颗童心,因为有了一颗童心对学生多一份理解,就会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渴望什么。其实我们现在的学生都喜欢搞活动,不想做太多的作业。所以我们的老师千万不要让作业把孩子的空间填满。于老师说过:“靠做作业成绩好的。学生将来没多大出息,让学生多读书成才的才是真正的才子。
教育的还有一个名字叫“影响”。所以我们教师在*时的生活要注重自已的一言一行。于老师*时就这样要求自己。
穿戴不敢随便,字迹不潦草。说话不敢随意,态度不敢生硬。错误不敢不认,行动不敢落后。备课不敢马虎,书报不敢不读。
我觉得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也要以教过我的老师为镜,按照我喜欢的,崇拜的老师塑造自己。不断反思。在教学中,我要学会不断反思,找出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有所进步。
《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3篇(扩展3)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3篇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1
拿到两本共读书,两本著名教育家的书,手上沉甸甸的,心里也沉甸甸的,犹如学生捧着沉甸甸的作业。但当我打开书,就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觉得读这样的书,值!
一、一生做好一件事。
于永正老师这样说:“我的一生,正在不断努力地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尔后完成了我的‘大目标’——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上好课,把课上得有意思,是我毕生的追求。”
朱永新教授也说:“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很了不起,像松居直,一辈子就做图画书,很精彩。我一辈子能把新教育做好,就很不容易了。”
是呀,一生追求一个目标,做好一件事,能坚持做好,就是了不起的。大师之所以成其为大师,也正因为如此。
想想,自己能否一生做好一件事?全心全意地教好课,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带领孩子多读书,读好书?排除杂念,在完成学校工作的同时,坚守着这一份发自心底的追求,并持之以恒地完成,对自己,对孩子,善莫大焉。
二、课堂需要智慧。
“真的不要太像老师,不要太像上课。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看似“随心所欲”,其实“不逾矩”。这样的课堂,学生喜欢,老师也放松。这样的老师,学生喜欢,在不知不觉地相处中成长并收获了。正如著名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说:“老师要和学生相似,于永正和学生相似了,所以他成功了。”师生融为一体,教育变得简单而有效。于老师在教授“眸”字时,从形象的眼睛入手,到游戏似的观察眼睛发现人影,再到用“眸”组词,再到出处,最后到运用。尤其是最后于老师的传神一笑,并点明用于女生。全班灿烂大笑。这个“眸”字,教出了内涵,教出了味道。
老师的心有多大,他的课堂就有多大。把课上好,是老师最重要的“看家本领”。于老师说,虽然我们强调自主学*,重感悟。但课文中有许多东西学生还是很难感悟出来的。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点拨和讲解。一味地“放”和一味地“讲”,同样地不可取。如于老师在教授《林冲棒把洪教头》时,通过自主学*后的引导,孩子体味到“让”的四层含义:礼让、忍让、谦让、宽让,层层推进,一个真男子、真英雄、真好汉就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还有《秋天的怀念》一课,于老师引导孩子理解:母爱究竟是什么?躲——理解;挡——呵护;笑——宽容。这是母爱的三层境界。周一贯老师评价说,这是于老师继《草》教学后的第二座阅读教学的里程碑。
轻松来自老师的“举重若轻”,来自于老师的幽默,从而化有形于无形间,师生共乐,课堂融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如学*《翠鸟》一课时,于老师看到小庆打了个哈欠,于是让他去逮一只翠鸟,小庆说不好逮,就说出了文中对翠鸟住处的介绍,而且,最后的七分钟,不但学生的疲劳一扫而光,而且起到了极好的效果。还有,在学*《草》时,于老师引导孩子理解“一岁一枯荣”这句话时,故意说成“一岁一窟窿”。与孩子故意玩同音游戏的过程中,巧妙处理教材,在玩乐中十分有趣地学*。
学*语文,学生归根结底,是学语言,用语言的。于老师主张写好字、读好书,还要写好文。而写下水文是于老师认为的最好的作文备课。一下水,什么都明白了,既能示范,又可激励。于老师的下水文《礼物》,真是趣味橫生。我最喜欢的对白是:”你真是个大坏蛋,你别叫于永正,你叫于永歪算了!”这样的趣事,于老师写出来与孩子们一起回味,真如个大男孩一般。当孩子说于老师小时候好坏时,于老师接着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孩子们发出了会心的笑。一句话的点拨,就化拙为巧。佩服于老师的游刃有余,举重若轻。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于老师说,要“该留下来的”方面下力气,字会认会写,文会读会写,话会说会讲,这是于老师所主张的“教会了”的至高境界。这也是语文教育的终极追求。
三、读写成就成长。
读书,能从根本上转变一个人。后进生是一个特殊的需要用心的群体。于老师说:伸出的一只手,就代表着学生的差异。为什么硬要食指长得像拇指一样粗壮?难道因为小指细而短,总是长不过中指,便把它锯掉吗?引导后进生读书吧,后进生一旦喜欢读书,且会读书,就会踏上彻底改变的快车道。
而读写更是成就了于老师。于老师“明天的风景”是当作家,而不是教育家。“在文字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堂”。写的过程,是感受升华的过程,认识提高的过程。于老师给自己规定,每学期精心钻研两篇课文,教好两篇课文,然后写出两篇文章。“我能一步步走到今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的写的*惯。”于永正老师这样说。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是琐事缠身,而不能致力于重要的但不紧迫的事——读书与写作中来,这也是我们成长的瓶颈所在。
四、爱是教育最好的别名。
爱是教育最好的别名,掌声是别样的赞美。如果我们能做到喜欢每一个学生,教育无疑会进入一种别样的境界。“每接一个班,总有我不喜欢的学生。但我会尊重他,不会冷落他,漠视他。”于老师这句话说得十分实在,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关注,用真诚换得真诚。因为只有差别,没有差生。把自己当作孩子,把孩子当作与自己*等的人。于老师还说,激励、期待的话只要能对一个人起作用,就不放弃任何一个人。这是一个教育家的大爱情怀。
正树堂老师说:“我年轻的时候不会教,等会教了,又老了,退休了。”于老师也说:“是呀,为什么教育这么难,非得人老了,才能对它有所领悟?””随着年龄的增长,实践经验的丰富,我对教育、对语文教育、对学生的看法,真的发生了深刻变化。我真的想带着我的这些认识再去教一个班——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特别当读到《后记》中,于老师说这是他的“封笔之作”,并说“再版时——如果再版的话——我一定改正。”我想哭,为一代教育家的封笔之意,更为一个伟大教育家的敬业、谦虚、执着与努力!
读大师的话,感受着大师的大爱,忧伤着大师的忧伤。他——于永正,是我、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明鉴、追求与企盼!
我们正在践行着大师前行的道路,渐渐地在语文教学中走向成熟。我们能读到这么真诚的书籍,是我们的幸运,孩子们的幸运。让我们站在大师的肩膀上,用爱成就孩子,用智慧驾驭课堂,在启迪中书写属于我们的教育人生。
在仰望中前行!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2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暑假的时候学校向老师们推荐读过,当时就有反思,很好读,不是理论,案例居多,是于老师的封笔之作。这个月,新学期开始,再拿出来回味回味,看着自己曾经的圈划和笔记,又有了新的看法。
在“人生流横—写在前面的话”中,于老师就提到,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从教五十多年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
让知识“活”起来
一、温厚、包容、调和待生
于老师在第一章就用自己和甘草的三大特性一一做了比照。首先,像甘草一样温厚。一个学生曾在作文中这样形容于老师的笑,“于老师的笑是最温和,也是最有效的批评。”学生在语文课上画画、在课后闹矛盾,于老师不是像其他老师一样拉出来批评,而是一笑化之,用最温和的语言化解学生的尴尬,既没有严厉的批评,也没有让学生颜面尽失。孔子有五大美德:“温、良、恭、俭”。温文尔雅、和蔼可亲是五大美德之首。可以说,“温”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盼。其次,甘草的第二个特性是“包容”。于老师用了这样一句名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对待学生,要包容,出于理解的那种包容,一种推己及人的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那么那些“火”可能自然而然就熄灭了。再想想我,我是一个脾气不太好的老师,可能是因为个别学生的不听话,现在再想一想弥勒佛能“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楚庄王、曾国藩也可以容,对学生又有什么可以不包容的呢?最后,甘草的第三个特性是“调和”。“中庸之道”是儒家观察世界、处世行事的基本思维方式。西方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类似的话,过度和不足奶是恶行的特征,而适中则是美德的特征。两位哲学家的见解惊人的相似。中庸之道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至高的道德境界。
于老师他就是甘愿做甘草,做一个动脑子的人,做好人,做个温和的人,做个宽容的、善解人意、善待学生的人。带着思考教书,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轨迹,少走弯路,才能不算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关注、赞赏、尊重学生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是黄金萍老师在我教育教学中告诉我的,也是我初出茅庐在薛小听到的最有价值的一句话。于老师在书中介绍到,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对他的影响很大,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他。如果老师能做到喜欢每一个学生,教育无疑会进入别样的境界。但是于老师认为,如果要做到这一点,还是很难的。书中提到美国教育学家托德·威特克尔的一段话:“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虽然这句话第一次读到的时候,我觉得会不会有点做作,但后来仔细一想,如果你能够做出喜欢他的样子了,那你的内心至少也不会讨厌他吧。
对于如何能够做到尊重、赞赏每一个学生,于老师给出了这样的建议:讲课时,眼观六路,用亲切的目光看着每一个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时,以专注、期待、鼓励的目光看着发言的学生;学生的红领巾歪到一边去了,帮他扶正;课外活动时,加入到学生跳绳的行列……而光有这些还不够,还缺了最重要的,那就是微笑。微笑是老师的名片,脸上有笑,学生就会有亲切感,而无惧怕感。
三、不能太像老师
于老师在书中提到,老师在孩子面前不能太像老师。于老师要求自己在*时的教育教学中,不将手倒背起来。他认为倒背着手站在学生面前,仿佛树立起了自己的权威,拉远的自己和学生的距离。课上表演课本剧,他会和学生一起,扮演剧本中的一个角色,还会“反串”扮演,让学生真切感受,就像他在书中说的:“是师非师,是课非课。”;课后游戏,他也要求自己站到学生中间,同孩子们一起玩耍;大扫除任务,他也主动去班长那里领任务,和学生们一起打扫卫生,俨然是一个孩子。
于老师认为教师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学生的眼睛是摄像机,耳朵是录音机,教师的一言一行将会定格在学生的人格磁带上,并且自动终生播放。每个学生都是心理学家,他们会对教师的所作所为做出评判。只有教师做好了,学生认同教师了、信服教师了,才会仿效教师的做法,才会接纳教师的建议。
四、身教重于言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了教师以身示范在教育中的作用。大量的教育实践反复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当教师(包括家长)的言行一致时,教育的效果最大。
于永正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处处以身示范,充分发挥着榜样的影响力。他无论何时何地,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总是将自己装扮的整整齐齐,在穿戴上一点也不随意;他无论是在黑板上板书还是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都工整认真,不敢有丝毫的潦草;他要求学生写作文,自己一定也跟着写下水作文,再“下水”中体悟写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给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他犯了错误一定会当着学生的面承认,不掩饰不支吾;他和孩子一起活动,相关的工作一视同仁,大家一起来做,行动上不敢落后,而不仅仅是做一个指挥者;他备课认真仔细,一个字的书写,一段话的朗读,都反复推敲;他每天认真阅读报刊杂志,以便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当师生融为一体时,教育真的是一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
于老师用一个个经典的教学实例,传递着他从教五十多年来一直在践行的为师之道,让我受益匪浅。五十多几年来,他在三尺讲台一直恪守着自己是一名教师的信念,那么对于我这么一个刚踏上讲台的新人,又有哪里可以不学*呢?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3
“做老师真好!”这是教了五十多年书,最终把自己教成孩子的于永正老师的由衷感叹。于老说:“想念你们,我教过的每一位学生。”我想:每一位于老教过的学生也会想念他。一定是这样,于老风趣幽默的课堂、关心体贴的话语、身教重于言传的榜样······怎能不让学生们想念!
想念源于喜欢。课堂上朗读时通过表情、语气、动作,把天真、活泼、羞涩的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更好的走入人物内心,理解文本;课下和孩子们一起游戏、玩耍;学生出现问题时的体谅和理解;能发现每位同学的长处和闪光点,从不吝啬表扬······这样的老师哪位学生会不喜欢。
要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就要放下架子,对学生多一份尊重、理解和宽容。像于老一样,做一棵“甘草”性温、包容、懂调和。要有温而厉的教育智慧,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要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做到“不过”也“无不及”。
于老说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就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老师喜欢他。其实学生都很在意老师对自己的态度,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表听到老师的`表扬。在灵活多样,有指向的激励下,学生的“闪光点”会越来越多,“亮点”会越来越亮。于老在书中写道:“你真棒”“你真好”这类的话可以说,但总这么说就空了,“棒”在哪里?“好”在何处?这样就有“实指性”了。我班小李同学,之前字的书写不尽人意,每次看作业我都会提醒他要认真写,可并没有效果。后来我改变了方法,看作业时在他的本上画出或指出工整的字迹,会告诉他这个字之所以漂亮是因为他能准确把握字的结构,每笔书写到位,还会提出期望,相信下次作业中漂亮的字会更多。就这样,慢慢的小李同学作业本上漂亮的字越来越多,最后每次作业都能做到书写认真工整,多次评为优秀作业。
在和孩子接触交流时一定要发在内心的表现出喜欢他的样子,不讽刺、不挖苦,不冷落、不漠视。一句简单话语,一个抚摸脑袋的动作,一个关心的眼神,一个大大的拥抱都能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用心。“喜欢”是互相的老师喜欢学生,学生会加倍喜欢老师。
读了这本书,深刻领悟到于老的教育智慧,为师之道。爱学生不是只停留在嘴上说说而已,要从心开始。孩子间存在个体差异,那么就让我们用爱浇灌:是花就让他尽情的绽放,是树就让他茁壮成长,哪怕是一株小草也要让他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无忧无虑,健康成长!(赵丽)
《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3篇(扩展4)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读后感3篇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读后感1
没有被苦难压倒,这不是耻辱,而是光荣。
文章不长,可几乎每篇都会让我流泪。不是以一个孩子或是母亲的角度来诠释生命的意义,而是从一个身为哲学家的父亲。记忆中,我的父亲是不善言辞的男人,莫说用文字记录下心境,就连用言语表达也是具有难度,索性不说、不写。而周国*先生却实实在在地表现了出来,甚至于让作者身临其境,理解心中的.苦闷。
文章的开头就向读者叙述了妞妞在人间仅活了562天便夭折的事实,让我不得不用沉郁的心情往下看。
从母亲肚子里抱出的孩子,第一声啼哭不带一点悲伤,是那么响亮地那么明媚地暴露在空气中。是的,就像周先生所说,每个新生儿都是哲学家,从神界而来总是用超然的眼光看着世界,不带一丝悲凉,因为悲伤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产物。从医院抱回家的路程很短,却着实让身为父亲的周先生苦恼,小东西是那么软,那么信任地抓着衣襟,大人不得不凝神屏息。我也记得母亲曾和我聊起过父亲第一次抱我的时候,那么大一个人却那么窘迫不知道如何下手,那么一团软绵绵的肉带着浅浅的呼吸那么安然地躺在怀里不带任何心机,是那么让人觉得心神安宁,更何况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哺育孩子的过程正好让自己重温那不留痕迹永远失落的摇篮岁月,填补了记忆中无法补全的空白。
后来的日子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更是父母的成长,本不耐心的母亲也能心*气和温婉地为孩子吃奶而定住不动几个小时。可是幸福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周国*和他的妻子知晓了孩子患有眼癌,一个几率很小很小的疾病。从一开始认为经过治疗就能康复,到后来作者也不由怨恨老天为何要如此耐不得寂寞而这么快召回这个天使。
妞妞无法用眼光与人交流,所以言语是她表达自己对这个人世间依恋和好奇的唯一方式。她在世上只存在了一年多,她甚至不会用“疼痛”这个词来表达眼疾发作时的痛苦,她只会一遍遍地重复着“磕着了!”每每看到这儿总是禁不住埋怨,为何苦难要这么折磨一个孩子。
这让我不得不想起史铁生的《地坛》。同样是悲剧一般的日子,在亘古不变的地坛里看见那蚂蚁也在忙忙碌碌,自己有什么理由去赴死哀愁呢?每个季节里都有盛开的花朵,在含苞待放时也忍受着痛苦,或是严寒,或是酷暑,却依然要绽放生命中最辉煌的色彩,因为这是责任——把美丽带去人间。妞妞死去了,无需太久,作者和妻子也将死去,世上知道悲痛的人都将先后死去,每个人的生死都在这个世界上不留一丝痕迹。正如周先生所说:死亡是不存在的。也如史铁生先生所说:死亡就像是一场盛大的节日。
苦难与生命交错着,难舍难分,有无处不在的幸福也有无处不在的悲伤,但是生命不会复制着悲剧而渺小的我们更没有资格去埋怨不公*,因为我们有更多的爱去面对生命。能够迎接生命里的痛苦,本就是一种活下去的勇气。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读后感2
初读这本书是在高二,被封面读上可爱的插画所吸引,翻开书本遍未再合上。
周国*是个大家,学术上的东西被大家所称道,但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他那颗温柔而深情的心。他饱蘸着爱与深情的笔触令我忍不住一次次落泪。
妞妞是周国*与第一任妻子生下的女儿。文章从妞妞的妈妈——雨儿的孕期讲起。满怀希望与憧憬的一对年轻父母正在等待小生命的诞生,温温柔柔的笔触让人沉浸在美梦中不愿醒来。当然,美梦终有大醒的一刻。这对磕磕绊绊的小夫妻终于迎来了小生命的到来,一个长得“很像妞妞”的妞妞。两个人高兴得忘了所有的艰难与困苦一心扑在小婴儿身上。在此处,作者的描述实在让人动容。我不禁想到,当初的我,也是这样一个小生命,被一对年轻夫期盼且深深爱着的生命。原来,父母对子女的爱一点都不*淡,不是温水,而是空气,包裹着小婴儿的每寸肌肤,每段生命。这种爱静静在胸膛里燃着大火,熊熊烈焰,一直燃烧着,直到生命尽头。如周国*所说,“极度无私又极度自私。”我终此一生,也是回报不了这样厚重而热烈的爱的。在一首歌里有这样一句歌词:亲情比爱情厚几厘米。我也这样感受到了。有一天我也会像我的父母爱我一样,去爱别的,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小生命。生命的奥秘,于我们像是海洋深处的鱼,闪着幽光,在无形中指引着我们一生的轨迹,也指引着人类前行的轨迹。
讨论过父母对子女的爱之深厚,继续讲这一家三口的悲情故事。真的是一个悲情故事,而故事成了真事时,就显得上天尤为残忍。我是个不喜欢小孩子的人,小婴儿的哭闹令人心烦,“熊孩子”则是种种恶行都令人无法容忍。而周国*笔下的妞妞,却是如此一个令人心生怜爱的妞妞。聪明伶俐是个俗气的夸小孩的词,但放在书中妞妞的身上这个词便立刻贴切鲜活了起来。是“父爱滤镜”的加持也好,是真的小孩子都如此可爱也罢,妞妞曾一度成为我心中第一可爱的小孩子,她让我重新燃起对小孩这种生物的喜爱。言归正传,妞妞是如此一个贴心而可爱的小天使。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小天使啊。很多“俗气”的话都是很久以后才明白的,原来一点都不俗,原来每字都是真理。对,妞妞是个小天使,可爱又可亲,令父母愿意为她付出一切。这里,周国*便成了一个“女儿奴”,然而被爱奴役,实在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非常希望大家去看一看这本书,妞妞那种可爱,在一种非常微妙的程度,不单纯是视觉上可爱,也包括心理。读者很容易和周国*达成一种共鸣,感受到那种血缘上的羁绊。我常常读着读着就产生一种妞妞是自己的女儿的感觉,渐渐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读到后期妞妞被病痛折磨的死去活来时,常常泪眼滂沱。
妞妞开始表现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症状。这是无药可救的绝症,梦境从此开始破碎。刚开始时只是概念性的打击。绝症。“我小小的女儿得了癌。为什么会是我的女儿?为什么?”小小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但也感受到了大人的伤心。“如此善解人意的小女儿,为什么偏偏得了癌?”病情开始恶化,眼底的肿瘤开始长大,压迫着神经,也压迫着雨儿和周国*战战兢兢的心。小小生命开始承受着*也难以承受的痛苦。一家三口开始了奔波,一刻不停地在与死神进行着拉锯战。在治疗期间,周国*夫妇渐渐遇到了许许多多与妞妞病症相同的孩子,其中不乏比妞妞病得更严重的。为什么见到的都是孩子?因为得了这种病的都是孩子,而一旦得了这种病,活到成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那种疾病的残忍程度实在是令人望而生畏。小孩子的眼睛非常漂亮,眼白泛着幽幽蓝光,亚州人大都棕褐色虹膜,而我们的小孩却有着纯粹的黑色眼睛,而今,眼底却生出来无法控制的肿瘤,破坏着眼球,破坏着神经,向四周扩散、蔓延。生病的小孩就已经很可怜了,那些被父母抛弃而未得到及时救治的小孩就格外凄惨。
这里描述到了一位仁心仁术的好医生,免费收治了数名被遗弃儿童。即便是无药可救的绝症,即便是无亲无故的流浪儿童,这名医生也用力拉了一把,告诉他们,你们没有被世界抛弃。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那个把妞妞、把这一家三口推入深渊巨怪口中的高材生医生和那几名冷漠狠毒的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并不都是白衣天使,前面提到的几个,说是恶魔也不为过。这里,医德教育的重要性便得到了深刻凸显。(这里,我再次诚恳地推荐广大医学生去看一看这本书,思考一下“性命相托”的真正分量。)
那名高材生在妞妞患视网膜母细胞瘤这件事里可谓是“功不可没”。在此,我想用没齿不忘来形容这种恨意。我完全不能理解这名医生的动机。为什么要让一名孕妇接受X光的照射,并且是以一种完全不合理的频率和时间?这种常识性的东西他为什么要漠视?我甚至要怀疑他是蓄意的。在作者感性而充满隐喻的描述里,他仿佛一个魔鬼,硬生生地把小妞妞从母亲的腹中剖出,夺走。一个家庭,自此离散。其次,雨儿怀孕期间患上肺炎去医院就诊遇到的医护人员的刁难实在让人心寒。“今天我就是不给你看!”这得意的话语像一枚淬了毒的钢钉,生生钉在患者的心中。这是怎样一名医生啊?这种人如何做得了医生?病人的苦苦哀求换来的是怎样的回答?在此也无需多言了,这种不负责任的医生,不配做医生。
妞妞死了,死于人生的开始。妞妞最后用药安乐死,父母做出最后的挣扎,下了这个决定,让小女儿走得不那么痛苦。我们没有资格更没有立场去批评他们。最爱妞妞的是他们,最痛的也是他们。看到妞妞最后在病床上挣扎的那一段,心一直揪着,实在是令人难受。医学的意义,就是努力、尽力去减轻像妞妞这样的遭受疾病折磨的人的痛苦。医学生誓言中一句“除人类之病痛”是如此简略,却又如此的艰巨
文章十分浓墨重彩,不是词藻华丽,而是情感深厚。这本书里,爱也爱得深,恨也恨得切,而最令人铭记于心的,则是痛,是妞妞承受的病痛,是周国*夫妇看着心爱的小女儿饱受煎熬时的切肤之痛,是浓重的绝望。希望广大医学生、医院体系的建设者都可以想象一下这种痛和绝望、这种对生的渴望、对明天的渴望。语言苍白,无法言及万分之一,有机会还是希望大家找书去看,看一看,什么是爱,什么是痛。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读后感3
这段时间在看周国*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每一次都是边流泪边看着,心情压抑。
妞妞是个患有先天性视网膜癌的女婴,是哲学家周国*40多岁时才得到的第一个孩子。由于妞妞的妈妈雨儿在怀孕期间被迫做了X光射线检查,妞妞出生后就患上了这种绝症。周国*和雨儿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马上做手术,拿掉妞妞的双眼,不让癌细胞扩散,但这种办法并不能保证妞妞以后就可以正常地活下去;另一种就是任其发展,后果便是很快死亡。这两种选择都是那么揪心,如果选择动手术,也许可以延长妞妞的寿命,十年,二十年,或者更长,但可爱的妞妞将会成为盲人;而如果不动手术,妞妞的生命便会很快戛然而止,如昙花一现般。妞妞的父母在刚开始的时害怕妞妞如果做了手术会成为一个盲人,他们不停的说,不希望妞妞遭受这样的痛苦。直到妞妞八个月大的时候,这个可爱聪明懂事的孩子已经带给他们太多的欢乐,他们真正意识到自己不能失去妞妞,比起妞妞的生命,或者身体的缺陷并不算什么。可是犹犹豫豫间已经失去了手术的最佳时机,妞妞的生命终于在18个月时停止了。
读者对于这本书和作者的评论有同情的,关心的,鼓励的,也有不少是不理解,甚至是指责的。“对于男人来说,唯有父亲的称号是神圣的。一切世俗的头衔都可以凭人力获取,而要成为父亲却必须仰仗神力。”这一句话被铅印在书的扉页上,用很大的字体。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看到的是作者和雨儿为人父母的自豪和对于妞妞这个小可爱质朴而真实的爱。“上天降灾于我,仿佛是为了在我眼前把亲情从*凡的日常生活中剥离出来,让我看清楚它的无比珍贵,并通过我向人们传达。”对于这本书,我更多的是感叹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作者对于要不要为妞妞动手术的事犹疑着,不可否认周国*也有人性的弱点和恐惧,他害怕去面对和照顾一个失明的女儿,但这样的一种抉择一定是痛苦的,困难的。妞妞是那么懂事,那么聪明,对音乐的感知是那么强,而作为父母,恰恰要亲眼目睹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小孩经历诞生、快乐和那可怕的眼疾怎样一步步的逼近,到最后吞噬这个可爱的生命,而自己却无能为力。
合上这本札记的时候,仿佛看到自己对生命曾经的浅薄和虚度。生活总是和欢乐和痛苦交织在一起,只要还生活着,就是一种幸福,一种恩赐,与其抱怨,不如感受其幸福抑或疼痛。珍惜着每一天,珍惜所拥有的亲情、友情、爱情,就那样爱着,不要过多计较回报,就那样爱着。
《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3篇(扩展5)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3篇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1
有这样一个经典故事:一位母亲牵着6岁的孩子去商场购物。她原以为孩子会很开心,没想到孩子在商场里却哭哭啼啼,无止无休。当她蹲下身子的时候才发现,孩子看到的都是大人的腿,哪有什么快乐可言?
成年人思考问题的方式、观察事物的视角、处理事务的方法与孩子有很大的区别,这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的。高明的教师,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是设法让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用自己的知识、教养、智慧、德行来影响、陶冶、感染、感化孩子。于永正老师说:"教了47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这句话的背后反映出了他对教育本质的把握。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玩是孩子的天性,儿童的成长需要玩。我们当老师的,一定要为孩子留出玩的时间。只有老师自己非常喜欢玩,在课堂上带着孩子“玩”的过程中,才能常常玩出新境界,让孩子在其中受益良多。在人们的印象中,课堂教学应该是比较严肃的,但会“玩”的老师的的课堂并非如此,一个个生动、幽默的故事,一场场富有情趣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获得了新知,体悟到了成长。因为一个人只有亲身经历一些有意义、有情趣的活动,才会在记忆里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而每一个精彩的活动都会留给孩子一颗珍珠,当他长大后,岁月的丝线把这些珍珠穿起来,就成为人生宝贵的项链。
作为一个老师,在孩子面前表现得不能太像老师。一个童心未泯的教师,是一个具有好奇心、孩子气的教师,是理解和宽容学生的教师,是能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的教师。教师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知道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学生只有认同教师,信服教师了,才会效仿教师的做法,才会接纳教师的建议。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2
首先感谢学校给我们搭建了这样的阅读学*和读书交流的*台和任务,我也才真正的有机会静下心来细细拜读了于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从中收获颇丰。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教了48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作为教师,应该按照自己喜欢的老师来塑造自己!始终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孩子!最令我最敬佩的是他始终向学生交出这样的名片:微笑,下面是尊重、理解、宽容;反面是负责,下面是严格、顶真、耐心。我想,让于老师永葆青春的奥秘或许就在于他有一颗永不褪色的童心和永远勤学的恒心吧!
我们教师要温和、包容、调和。
于老师在开篇第一章把学生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和甘草的三大特性做了比照。首先是性温。温在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五大美德中居一。温中有善,温是善的外现;温和善是好人的首要标志。微笑是于老师的名片,我想正是温的体现吧。其次是包容。以欣赏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看到的就只是优点,会觉得到处春光明媚;以挑剔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就什么有点也看不到了,会感到世界一片混沌,感到洪洞县内无好人。处处留心皆学问。镜子无处不在。于老师说:在校园里走一圈,有的教室里的老师和风细雨,学生异常专注;有的教室里的老师声音洪亮,教鞭甩得啪啪响,教室里却曾经是孩子。再者是调和。完整的教育:温而厉、威而不猛。一味的温是不行的,还必须严,温与严之间把握好度,于老师不愧为智慧型的老师,于老师的做法形象的称为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揉一揉。
我们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
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美国托德威特克尔: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它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品尊重是做人的原则,微笑是一张永恒的名片,掌声是有力的赞美,相信和期待也是表达对学生关爱娥一种方式。是的,调整好心态,把握我好尺度,多换换角度思考,你的课堂定会收获别样的风景。
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最美丽的,但可能是和蔼可亲的;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孩子王,但可能有着独特的魅力。
通过读于老师的书,我深深被于老师有着像水一样温润、奉献、宽容、清洁的品质所打动。我钦佩,我折服,钦佩于老师的智慧,折服于老师的中庸。最后引用于老师的话: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教师,就让我们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做最好的自己!因为生命与我们只有一次。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3
最近就段时间我总是在读作者陶继新老师写的书名叫《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该书有着他的三个讲演录,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打点幸福人生、孔子的精神世界。捧着此书,感觉很奇妙,初读时,兴奋无比,感觉到一种心灵的*静与灵魂的提升,越往下读心头越有沉甸甸的感觉,而且挥之不去。沉甸之外,感觉头脑中一片绿地铺展开去,绵延无尽。读后不由思索,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幸福教师?答案模模糊糊,忽近忽远,若有若无,一惊之下,一直在小范围内不无自负、自信的我,不知所向。
透过两千五百年的风雨岁月,审视我们今天的教育,在我看来,现在的教育也曾强调以人为本。读完《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才知自己思想多么浅薄,大谈以人为本的时候并不明了什么是人之本,怎样去以人为本。是啊,曾经提出的学生参与度高、时间利用率高、目标达成率高的课堂三维目标,对人生命质量的提高、对灵魂幸福指数的帮助能有多少?只不过是把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通过一种近于反复训练的方式做了一种规范和评价范式。直接效果自然是提高成绩服务于考试。
我从事教育工作已经十六个年头了,我一直以来在思考学生的健康发展靠什么?成绩,显然不是全部,因为我们*之后的生存靠的是综合素质能力;不是成绩,显然也不对,因为成绩是敲门砖,没有优异的成绩就不能提升人生的生存起点。读完《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大大提高了我我对我本身工作,对学生教育成绩的认识。对学生教育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教育的结果,如此说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既要关注学生的成绩也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直奔成绩弱化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是片面的,不谈成绩说是素质教育也是片面的。素质教育的要义就是要关注生命健康、关注生命快乐、关注生命幸福、关注生命*惯、关注学生一生发展的教育!
陶继新老师《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中关于教师和学生相处学*的环境,我认为在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但要让学生感恩你,你就必须学会感恩学生、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真正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权威,那也许你会离幸福更远。在本书中提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谐给予每个人的重要性,所以学生健康成长,老师、家长是引路人,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和谁一起走,老师与家长对学生的成长来讲期望方向永远是一致的,所以家校教育应该和谐,只有和谐才能共振,只有共振才能有最大可能的生成。因此老师埋怨学生、家长埋怨孩子,老师埋怨家长、家长埋怨老师都是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当你学会赞美学生的时候、当你学会赞美家长的时候、当你学会赞美老师的时候、当你学会赞美孩子的时候、当你学会赞美学校的时候,所以赞美在本书中有着很深的见解,我们也应该去将我们的赞美去发挥去应用去实践!
陶继新老师《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让我真正体会和学*到了好多教师应该具备的很多知识和很多方法,让我有着对教育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对做人的乐观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对我们身边的孩子,关注孩子的心灵,尊重孩子的人格,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都有着太多的帮助。所以我认为这本让我们教师队伍增加知识储备增强我们的好学兴趣都有着太大的帮助。尊重孩子的学*环境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成为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只要老师怀着一颗爱心,处处留意,微观入手,扶起孩子自信之树,那么我们的学生就都是可塑之才,只要我们用全部的爱细心呵护每一株稚嫩的幼苗。只要有爱的阳光,只要有爱的雨露,总有一天,每一株稚嫩的幼苗都会成为参天大树。那时才是我们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最幸福的时候。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3篇(扩展6)
——《一个的好天气》读后感
《一个的好天气》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个的好天气》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个的好天气》读后感1
老人会有她的生活,尽管在年轻人看来的千篇一律,她会有她的向往,她的追求。
可能是因为漫长岁月的等待,别人的意见早已不构成生命的旋律,有的只是对自己内心的满足与陪伴。
所以那个老人会去选择自己心仪的伴侣,就像是初恋一般的恋爱,没有了曾经青春的悸动,有的只是年老陪伴的安稳,不曾改变对于恋爱的向往与追求。
他们会一起吃饭,会互相欣赏,会在节日的时候送给对方礼物,会在饭店里约会,会脸红,会有那久违的心跳,会有对于漫长岁月的期待。
会执着于心态的年轻而忽略掉自己体态的衰老,会暂时性的忽略掉松弛的皮肤,只是去享受每一个当下。
相比起年轻时恋爱的冲动与一定的不负责任,只是凭借外貌的喜欢而一味地追求,因为一点点的忽略就胡思乱想带来的不必要。
因为自己目光所构成的世界,而对周围的人的忽视,对于感情过于谨小慎微。
相比起这样的生活,色衰后的两颗心得贴近反而显得更为动人,只是选择在一定时候的抱团取暖啊。
《一个的好天气》读后感2
文中的那个主人公呢,更像是年轻时的我们,会故意去炫耀自己的年轻与张力。
因为不服从家长的管教选择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可是所带来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千篇一律与没有尽头的煎熬。
以为抓到了天使的翅膀,实际上只是略过的光影,因为自己的猜忌,或者是说没有充分了解情况下的接纳,让一段段感情没有什么结果。
以为恋情的失败就是人生的黑暗,却往往忽略掉了周围的美好,忽略了自己现在生活的安逸与自己本来的内心。
会与父母对抗,会有自己的小情绪,会因为一时的决定而走出一步,会因为回忆的桎梏而放弃前行的机会。
没有人拯救的时候,只能靠自己走出来了啊,毕竟回忆不能够帮助我们成长,有的不过是徒增伤感。
所以最后,主人公选择放下那些自己拿走的东西,大概放下的也是曾经的执念与回忆,前行,是我们能够选择的唯一路径。
书不是很长,只是日常生活的描写,感受得到生活的慢,感受到自己现在一味地浮躁与不安,希望我们都能够慢下来,去欣赏一个人的风景,一个人的世界。
很长时间都会是自己一个人度过,还不如享受当下啊哈哈。
《一个的好天气》读后感3
初看书名,就被吸引了,《一个人的好天气》,一个人也要逍遥自在,主人翁知寿没做到,但她想做到!
作者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叙述知寿的恋爱过程,春天是悸动,夏天是热恋,秋天是倦怠,冬天是离别。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过完了,知寿与藤田的恋情也结束了!一个人的好天气,应该是知寿想达到的心境,而年过古稀的吟子就刚好是这样,一个人可能不会有太多激情,但确实过得很好很自在,对于与芳介的黄昏恋,也是在不强求中获得的,也许因为经历过所以会更豁达吧!
整本书不长,特别喜欢作者对于细节的描写,值得多读!
哪怕目前是雷风暴雨,没准儿雨过天晴还有彩虹,冬天都到了,春天也就快来了,永远要相信,一个人也有好天气!
似流水账一般的记录生活和这之间的大小感受,最是难得。一个人最不易做到的或许就是不加修饰地呈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因为总有我们想掩饰的、想忘记的。但当你可以如此*淡的去面对时,难道还会没有勇气去过一种新的、自己想要的生活吗?接纳、理解不完美的自己,迎接自己的好天气~
还有,心态是一个不分年龄的东西,谁都可以受益于他,只要我们愿意。
《一个的好天气》读后感4
初识这本书,单单是因为它的名字,《一个的好天气》。一个人,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诸如孤单,寂寞,孤僻,无所依之类冰冷的字眼,但紧跟着的三个字却又是与那些词语反差极大的。好天气,好像三月里盛开的迎春花,肆意欢快又美丽。落差的两个词突然被人结合在一起,给我一种相悖却融合的矛盾感。由此,我打开了它。书不长,是一本典型的日式风格的书。花了仅仅三个小时读完了它,那感觉如喝一杯香醇的日式清茶,不激烈却实打实被戳中内心。
刚满二十岁的社会新鲜人知寿,四十七岁考虑再婚的知寿母亲,和年过七十与知寿共同生活的老太太吟子。这样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女性组成了故事的主要人物。知寿寄宿在远房亲戚七十岁的吟子家,故事开头描述了那个地方的样子。“这个家紧邻私铁车站,中间只隔了一条小路。从这边看得见电车,从站站台的一头看得见这个家”,这些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个有趣的地方。
虽然书名叫《一个人的`好天气》,我却发现,女主人工知寿没有好天气。她过着*淡如水的生活。她渴望独立却又害怕独立,她说“我具有了自己以前所嘲笑的孩子的特性——害怕独处”。
《一个的好天气》读后感5
“这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大家都是拼命地伸出手想要什么,到了我这个岁数,想伸手要的越来越少了。”
喜欢小说里的吟子,老太太生活随意,安然度过岁月的样子。知寿刚搬进来时,她为她洗衣做饭铺被褥,但之后就什么都不管,不讨厌反而给人很舒服的感觉呀;在知寿失恋的时候,吟子默默地为她做好吃的、织围巾;不戳穿知寿在晚上趁她睡着时潜进来偷她的东西(我真的不喜欢知寿主人公,不因为她消极的人生态度,而是她“顺带”别人东西的*惯。小说将这行为写得很有诗意,但是偷人东西无法理解,还说那都是“破烂”,我都想吐了 。胃和心情有很大关系吧);分别之际吟子偷偷流泪,老太太还是希望有人陪着吧。小说叙述,给我漫不经心的感觉,像记述生活点滴和心理活动的日记语言,像流水缓缓流过光滑的石头。知寿对身边事物的看法就是她心情的写照,很明显看出她心情变化。小说里那些食物我都要流口水了,只能吃吃家里冰箱里的糯米糍甜筒冰棍和西瓜了。
《一个的好天气》读后感6
看了两章停看来着,结果看八月长安的《时间的女儿》里有提起,就又开始看的一本书,第一次读青山七惠的书,看评论里有人说青山的书都是那种细水长流似的写法,这本也是如此,整篇文章的情绪都没有太大的起伏,仿佛自己也身处那个靠近车道的小屋,除了偶尔轰鸣而过的列车,剩下的不过*常日子里的柴米油盐和措不及防的简单*静的爱情,更多的是老奶奶和一个不怎么爱说话的女孩子的互相陪伴下,两个人逐渐亲近了起来的温暖小故事,好像就在描写我们日常的某一天,起床,吃饭,看电视,奶奶吟子出去跳舞,知寿去上班,约会~
女孩知寿有不好的*惯,评论里众说纷纭,有人说,不管怎么样,她这点不能原谅,怎么能偷偷拿别人东西,就算是小东西,就为了满足自己的癖好,因为东西小所以说服自己那不是偷?也有人说,在她单亲的家庭环境下,知寿有一些怪的癖好不足为奇,在奶奶的陪伴下,她也在慢慢变好,最后不是把奶奶的东西都归还了嘛
从她丢掉盒子的那一刻开始,她已经被救赎了吧,犯错是不对的,但是知错能改也是可以原谅的,要抱着善意去接受一个全新的知寿。生活也要充满善意与希望!
《一个的好天气》读后感7
“吟子,外面的世界很残酷吧”。
“世界不分内外的呀,这世界只有一个”。当我读到这句话,竟觉得十分的感慨。是呀,世界就只有这一个,不同的是我们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却总是要伪装扮演,试图隐藏自己的缺点和不想让人知道的小心思。
知寿想要一个人生活,却又觉得自己不堪一击,总是不断的将事情往最糟糕的方向想,虽然每次在恋爱上想法和结果总是一致的……
知寿,吐槽吟子年龄大,讽刺吟子还要画妆,却在离别的时候那么的不舍,分别时连一句“我走了”都没有说出口。离别前的一晚,悄悄的放回去了曾经偷偷拿走的掉了脑袋的木偶,绿*绒小盒子和俄罗斯套娃,甚至将更久之前的东西都放进了相框背后,或许知寿放下了过往的一切,或许是想让自己的回忆留在小屋中,悄悄的陪伴着吟子,或许是怕吟子忘了她吧。和吟子生活里的每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会在分别后的某一次回忆里出现,也许是大围裙,也许是米菲兔……
知寿坐着电车,飞向了有人等待着她的车站,吟子晾干了大围裙后,在干什么呢?
《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3篇(扩展7)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1
最初看的不是书,是大学时影视欣赏课老师放的徐静蕾自导自演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当时看过之后触动挺大的,记得当时几乎把茨威格的小说都看了一个遍,为作家茨威格对女人心理把握的如此精准而佩服不已。
电影中两位女演员,把一个女人一生飞蛾扑火式的暗恋心理和情愫演绎的特别到位。当时真是被这位专情痴情的女子震撼到了,也为她喜欢上一个滥情寡情的浪子感到遗憾和不值。真的就是那句:喜欢你,只是我一个人的事,跟你没有任何关系。当时特别不理解,一个女人竟然会为爱牺牲付出那么多,还无怨无悔。后来慢慢就懂了。那种喜欢是建立在崇拜的基础上的,与其说她喜欢男主人公,不如说她喜欢的是自己心里通过想象塑造出来的完美男主人公的形象,又因为得不到而越想越觉得美好而越放不下。
暗恋其实也是一种非常美好的精神寄托吧,当喜欢你的时候,怕你知道,又怕你不知道,又怕你知道之后却装作不知道的那种纠结,都会或多或少的刺激和牵动你的神经,又因为一直得不到,而让你欲罢不能,心生思念,其实如果真正拥有了以后,也未必就如你想的那么美好了。
所以女人还是理性一些比较好,不能太过感性。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2
一个男性站在女性角度从心理和生活细节细腻而饱含痴情的描述这个女人的心路历程,不禁让我为之一叹,而且在和小滇的交谈中感到了描写的极其准确性,这或许更让我觉得难以想象和佩服。
第一次看完后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言语来形容我的感觉,刚开始感觉她没有勇气去对爱的追求。后来发现我错了,文中的她已经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勇气来形容,否则爱对她来说就是一种轻易到了莫名其妙的程度。
或许感觉她过于的卑微,过于的注意自己一生下来的条件,一个清贫无名的女子爱上一位风华正茂的作家,或许是个老套的话题,不过一种在卑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爱,真的"很难去界定,很难去发展,即使是女人本身她也在迷茫无助,只是希望自己不要打扰到作家,不要为自己爱的人带来麻烦。她默默地生活在自己编制的爱情世界里,孤独的相思,静静的守候,期盼奇迹的发生。
当然,从另外的角度讲:一个女人,可怜的女人,错误的“成就”了自己的心中的爱,也算是功德圆满,并不能算是什么奢侈的妄想。只是其中让人感觉到悲哀或者是感伤罢了。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人说看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后,会先有那种惨淡和寒冷的感觉,背后的穿堂风,而不是奋不顾身的热情,也许这就是佛祖给我们的指引吧。
现实的生活中,最起码是现在基本上没有这种爱情或者确切说是一个人的爱,只是暗恋的结局罢了!希望大家伙有空的话,没看过的一定要看看!因为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小说!
《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3篇(扩展8)
——《世界上的另一个我》读后感3篇
《世界上的另一个我》读后感3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世界上的另一个我》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世界上的另一个我》读后感1
在周末的时候,我看完了一本名叫《世界上的另一个我》的书。书的封面上写着“如果真有一个人完全像我,看她就像拥有另一个自己,会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这让我更想一口气看完这本书。
书的内容是这样的:一个叫姚果粒的女孩,她从小就没见过爸爸,却拥有一个“脱线”的妈妈别丹心。她的妈妈是个购物狂,还有一种“傻气”,这使姚果粒不得不练成一个生存绝技:只要有钱在离她五米之内,就能立即知道是多少钱,是多少张多少面值的钱。并且,姚果粒变成了一个见钱眼开的人。一天,她发现她们家的小猫豆沙在窗台上和一只和它一模一样的野猫对视。几天后,姚果粒被一个古怪的摄影师带到一所学校旁,在等一个姚果粒从未见过的女孩和她摄影。几分钟后,奇迹发生了:姚果粒撞上了一个和她长得一模一样且无血缘关系的女孩蓝泰格。由于她们不能接受对方,摄影计划也只能延后。一开始,两个女孩都讨厌对方的存在,蓝泰格更是认为自己应是独一无二的。渐渐的,她们又认为这是非常神奇,有趣的。甚至,她们玩起了置换游戏,彼此交流自己与对方的不同之处。但是,随着一个个秘密的“破产”,姚果粒的身世之谜也揭开了:原来,她的妈妈根本就没有结过婚,而爸爸早已将生命献给了舞台,姚果粒是妈妈别丹心从福利院中领养来的。在后来的几年里,摄影师找到了另外的几对“双胞胎”,小猫豆沙也和另一个豆沙成为伙伴。最后,别丹心和蓝泰格的妈妈蓝蔚蓝各自解开了心结,摄影计划也成功了。姚果粒和蓝泰格最终也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奇迹错过了,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再次遇到,只有把握住机会,才能见证这永远都忘不了的瞬间。
《世界上的另一个我》读后感2
在暑假这个时间囊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叫《世界上的另一个我》。这本书的封面蓝蓝的,让人感到舒服;一滴大水滴在书的正中间,旁边几朵云朵,让人感到自在;水滴上的小朋友和旁边的小鱼,让人感到童真。这书让人一次就能感受到舒服、自在和童真,怎能不让人情不自禁的看起书来呢?
这本书主要是讲了一個小女孩—姚果粒,也就是书中的主人公,发现家中小猫豆沙在窗台和一只一模一样的流浪猫对视。没想到这种事眨眼也降临到她头上——个古怪摄影师叔叔“不是双胞胎”的摄影计划,让她撞上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毫无血缘关系的女孩蓝泰格。两个“形式”相同,“内容”相反的`女孩,时而冲突,讨厌对方的存在:时而忍不住好奇,彼此悄悄探究:时而又有神秘的认同感。种种变化让她们的生活起伏不定,异想天开的置换游戏更让她们发现了内心的另一面。两个女孩在一种神秘的好奇和烦恼仲豁然长大。“世界上的另一个我”,让她们彼此终于拥有了一种奇异的完整感,也揭开了果粒的身世之谜,更让脱线妈妈别丹心和时装女魔头妈妈蓝蔚蓝各自揭开了心结。
读了这本离奇却美妙,悬疑却温暖的书,让我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里联想到这世界上是否也有另一个和我“形式”相同,“内容”相反的女孩呢?她在哪里呢?我是否可能也会遇上她呢?…… 读完这本书后,我脑海里出现了许多大问号,可是,我仍记得《世界上的另一个我》这本书里出现过的一句话“如果真有一个人完全像我,看她就像拥有另一个自己,会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是多么想拥有另一个她自己啊!但是对于我来说,我也是多么想拥有一个和我完全相同的另一个我自己啊!一个和我一模一样的女孩,长长的头发,小小的眼睛……想起来都让人振奋。
当然,我也知道,这世界上天大地大,是否有另一个我,这也不能确定,可是,读了《世界上的另一个我》真的给了我无穷的快乐,使我在这个美好的暑期里收获了不少。
《世界上的另一个我》读后感3
在推荐的书目里,我看见了这本《世界上的另一个我》,书名立刻激发了我的好奇心,于是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是郁雨君所著的长篇小说。先给大家介绍一下里面的主要人物吧:
姚果粒:单调“校服女生”。因为妈妈不节制,变成家中小管家婆,对钱特敏感。对于没见过的爸爸,有自己古怪又温暖的幻想。她和妈妈的世界虽然闹腾,但很温馨。
蓝泰格:长相和姚果粒一模一样的女孩,造型是小小女科学家+小女巫+校服的混合体,具有科学女生的探索精神,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别丹心:拥有天马行空的脑袋,
嗜好巧克力成瘾。从没觉得自己有多糟糕,说人只要有爱有梦,就不会糟糕。卫恩特:校舞蹈队队长。身材不高也不瘦,功课不好也不坏。温和友善,欣赏果粒的旋转功夫,梦想有一天遇见外星女孩。
这本书讲的是女孩姚果粒在某一天放学后发现,家中小猫豆沙在窗台正在和一只一模一样的流浪猫对视。没想到这种事眨眼有降临到她的头上—— 一个古怪摄影师叔叔“不是双胞胎”的摄影计划,让她撞上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但毫无血缘关系的女孩蓝泰格。两个“形式”相同,“内容”却相反的女孩,时而冲突,讨厌对方的存在;时而忍不住好奇,彼此悄悄探究;时而又有神秘的认同感。种种变化让她们的生活起伏不定,异想天开的置换游戏更让她们发
现了内心的另一面。
读着读着,我真的好希望这种神奇的事能发生在我身上,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人,而且没有血缘关系,那该多有趣啊!
如果也有一个人与我长得一模一样,为我照出缺点,那是一件多么可爱美妙的事啊!我突然很羡慕姚果粒和蓝泰格。世界上的另一个我,你会在干什么呢?在草地上奔跑,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开始我觉得这是件有点可怕的事,渐渐我觉得是件冒险好玩的事,有点可恨,最后觉得太美妙了。
我推荐给大家这本《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3篇(扩展9)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菁选5篇)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1
暑假读了于永正老师的这本书真的受益匪浅,这是从教50多年的总结经验,想做一个好老师,就要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然而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并不容易,需要不断地学*积累和探索。
在我的学生生涯中,也遇到过很多喜欢的老师,这些老师都有很多共同点,那就是对我影响都非常大,而且这些老师所教授的课程我都很感兴趣而且能学得好。
我小学经历过两位班主任,都是语文老师,而且教学风格都一样,特别严厉,严谨,对学生要求特别高,小的时候就对老师有着崇拜心里,所以这两位老师在我心目中是无比神圣的,我当时也是语文学得特别好的尖子生,经常受到奖励。中学的时候物理老师和化学老师是两位年轻的男老师,特别青春帅气,讲课丰富多彩特别有活力,当时也是吸引了众多的女学生"粉丝",当然包括正值青春期的我,所以当时我的物理和化学基本都是满分,再难的物理题我都能花费时间一步步解答出来。大学的时候思修课王老师博学广识,和蔼可亲,非常温柔耐心,大家都喜欢听她的课,我也饶有兴趣,现在还是对她充满崇敬的心理,把她当成我的榜样。对看来学生对老师的喜爱确实可以影响到学生的学*,反之一旦学生对老师有了厌恶心理,那自然学*成绩也会受到不良影响。所以,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是非常重要的。
书中的作者于老师也是这样深受学生爱戴,总结以下几条书中描绘的学生喜欢的老师。
一、学生喜欢的老师,如"甘草",性温、味甘、包容、调和。*期间,用*静的心态处理学生的责骂,他带的班级始终纪律井然,学*氛围浓厚;有学生迟到,于老师从不批评,几块饼干给予关怀备至,换来学生内心的感动。一个对学生如此宽厚的人,学生能不喜欢吗?
二、童心不泯,从没忘记自己是个孩子。童心不泯的标志之一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标志二就是"孩子气",是童心的一种外观。三是理解和体谅学生,四是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于永正老师说:"教了50多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虽然年过古稀,仍童心未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对于新鲜事物总要去细细探寻。
三、用影响和激励,促进儿童成长。"无言之教"影响深远。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身教的力量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必须有三大看家本领——写字、朗读、表达(口头和书面)。具备这三大本领,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于老师已经将知识、理论融入肌肤与灵魂,并能转化成行动。他的文化品格,他的学识修养,他对教育的态度和对语文的情感,对学生的关爱,都是我们各位老师所要学*的榜样,今后我也要向于老师一样,以积极的态度去尊重规律,关爱孩子,成为孩子们喜欢的老师,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真实善良,快乐向上。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2
暑假,我拜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育文集中的一册《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是于老师的“封笔之作”,是他从教五十多年的全面总结,是一名小学教师在教坛上辛勤耕耘数十年的心得与经验。在没读这书之前,我感觉像这种教育著作的书,理论性都很强,内容晦涩、费解,是很难读的,但是读了之后感觉并不像我之前想象的那样。这本书,语言*实,事例鲜活,读这本书就像读故事和小说一样,引人入胜,很多地方能让我们产生共鸣,不免啧啧称赞,佩服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和全身心的投入,赞叹于老师教育艺术的高超。
二十年前,初为人师,我的心底就有一个愿望: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喜欢是教育的第一步。教师想让学生喜欢,首先要喜欢学生。“喜欢”是相互的。老师喜欢学生,学生会加倍地喜欢老师。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喜欢,但要老师喜欢每位学生,确实很难,可是,若像美国教育家拖德威特克尔说的“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则比较容易。于老师在书里道出了让学生喜欢你的五个秘诀:
秘诀一:老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你喜欢他。其实,每个学生,不管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十分在意老师是否注意他。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其实,做出喜欢学生的样子很简单,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物……总之,一定是“行为”。
秘诀二:老师要有点孩子气,童心不泯。张光鉴曾说:“要蹲下来看学生,老师要和学生相似,而不能要求学生和老师相似。”拥有一颗童心,对学生就多了一份理解,就会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渴望什么。班里曾经有两个男生在我的教鞭上涂满了粉笔,想看我拿起教鞭时两手“雪白”的样子,结果我真的中招了!我马上伸出手掌在他俩脸上一按,结果这两个人都成了发面馒头一样,那场面别提有多欢乐了!从那以后,孩子们明显和我亲近了许多。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
秘诀三:身为教师,要身正。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善于效仿是小学生的基本特点。老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旦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的目光就像雷达似的,无时无刻不在追随着老师,并不由自主地模仿老师的行为。无论是仪表、书写,还是朗读,老师都要在学生面前做好表率,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让学生看到我对待每一节课、对待每一次作业批改都一丝不苟,使他们明白工作就应当爱岗敬业;在上课过程中,我尽量旁征博引,当堂背诵经典诗文语录、讲历史故事等,使孩子看到我的知识积累,给予他们用心打基础、适当做拓展的启发;复*过程中,示范画思维导图,教会并指导他们培养梳理知识的好*惯。
秘诀四:要学会正确激励学生。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要蹲下来看学生,牢记"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这句话,就很容易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不同的教育方法,会让我们有想不到的收获。激励要动情,轻描淡写、面无表情的鼓励与肯定,学生会不以为然,甚至不领情。学生在方方面面有了突出的表现,教师都可以视为可庆贺的大事,不但郑重表扬,还要通知家长,把激励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表扬、激励要及时,事情过去久了,再去赞扬就失去意义了;激励要当众。当众表扬,既有对个人的激励作用,又有对全班的表率、鼓动、引领效果;激励要针对。所谓“针对”,就是说激励要有的放矢,一是针对学生的特长加以“放大”,二是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放大”他的闪光点,使其日渐增长。要用放大镜看孩子的优点,尤其是后进生。孩子的兴趣是在激励中产生的,是在不断取得进步中巩固的。激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而,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激励。
秘诀五:要把课上得有意思。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课堂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把课上好,是我们最重要的“看家本领”,有了这个“看家本领”,想让学生不喜欢老师都难。于老师认为,老师要把课上得轻松一些,让学生有愉悦感,这样学*效率才能高。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但并不意味着上课时总是保持着一副老学究式高深莫测的严肃表情,可以多和学生进行课堂互动,用一种具有亲和力的表现方式吸引学生,把说、练寓于活动之中。语文课堂也要多放手,敢放手,把课堂和学*还给学生。除了传统的讲授法,还可以按照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新的方式,比如将游戏比赛加入课堂。游戏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还可以消除大脑疲劳,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最美丽的,但一定是和蔼可亲的;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孩子王,但一定是有着独特的魅力。我钦佩,我折服,钦佩于老师的智慧,折服于老师的中庸。生命的长度我当不了家,但生命的宽度由我说了算。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教师,就让我们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3
暑假期间,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封笔之作:《我的为师之道》。其实我并不认识于老师,看完了这本书,我却很喜欢他!整本书通过回忆自己教学生涯中的点点滴滴生动形象地向我展现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于老师!正如于老师自己在书的前言中所说:“本书是我对自己从教五十多年的较为全面的总结。读者从中可以看出我的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乃至于我的性格、为人和其他的方方面面。”通过整本书的品读,我认识了一位好老师!
书中有很多值得我深思、值得我学*的地方!于老师是一个甘草一样的人,他温和宽容又慈祥,没有整天板着脸背着手反而笑眯眯风趣又幽默!在教书过程中免不了有孩子犯错会让我们大发雷霆,于老师告诉我们“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这确实很重要,情绪上来了我们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或者说出不该说的话。先冷静自己再去处理事情,这是我接下来的教育工作中需要谨记的!因为我道行太浅修为不够,实在是太容易情绪化了!不过有一点我和于老师想得是一样的:“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每每感叹孩子怎样怎样时我总会安慰自己,我小的时候不也是这样么?我们小时候不也是贪玩任性又淘气么?看到学*吃力的我会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个糊涂蛋,老师怎么教都不会!只能说每个孩子花期不同呀,教育不是千篇一律拔苗助长,而是启发引导,帮助孩子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做老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要让每个孩子感觉到你是喜欢他的!书中第二章,于老师举了很多例子告诉我们怎样让学生感到你喜欢他,特别实用!
书中第四章的童心不泯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因我执教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经常视课堂纪律若无物,这是低年级学生刚入校门的特性。童心未泯的标志之一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做一个有“孩子气”的教师。其实于老师所讲的童心未泯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理解和体谅学生。读后感记得于老师回忆他班上一个孩子迟到。于老师在班上放肆的表扬那迟到的学生。当时,班上所有的学生都问,为什么迟到还要在班上放肆表扬呢?于老师当场回答学生说:“你们哪个有勇气迟到了,还能像他那样大大方方走到教室门口,还有如此胆大的喊声报告。是你们肯定会躲在某个角落哭脸。”就这样,那调皮学生再也没迟到了。我们可能更注重的是严格要求学生,上课不准说话、不准调头、不准做小动作……若干个不准之后,其实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课堂上想做却不敢做,想说却不敢说,整个一节课下来,学生死气沉沉,毫无积极性可言。不过凡事都有度,要把握这个度,毕竟低年级也需要给孩子们的学**惯打下夯实的基础。也许我们可以换多种方式,帮助孩子养成好*惯!
最后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行无言之教了!身教重于言教,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你说他不一定听的见听的进去,但是你做了,他一定更喜欢模仿!这也给我敲响了警钟,在和孩子们在一起时,童心未泯的同时要时刻谨记给孩子们正确的榜样作用!我的字体我的语言我的坐姿我的仪表,都应给孩子正确的示范作用,这些方面,我确实惭愧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去改进,去完善!
于老师用一件件小事、一张张图片、一字字笔记向我们展现了他五十多年教育生涯中的点点滴滴,也给了我们诚恳的建议!不愧是著名特级教师,他身上有许多许多需要我去学*去思考去感悟的地方!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4
最近,有幸拜读了于永正老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该书是对于老师从教五十多年的全面总结,是一名小学教师在教坛上辛勤耕耘数十年的心得与经验。
怎样做才会深受学生的喜欢呢?很多教师都有自己的答案,如:博学多才、幽默风趣、公*公正……读了于老师的作品,以下几点让我感受颇丰:
第一、让学生感到老师喜欢他
教师需要调和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和家长的关系、学生和学生的关系……在这过程中,需要教师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为此我需要多读书,“读书同时读自己”。同时加强反思,和亲朋好友甚至学生一起分享快乐、交流心得,自己也要学会去发现学生的可爱之处。以欣赏的眼光看学生,就会发现教师这份职业的最美好之处。
教师需要化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用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学生的错误,把握好做事的度。“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揉一揉”和“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于老师的建议如同黑夜中的灯塔,为我指明了方向。
学生都十分在意老师是否注意他,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他,老师的喜欢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的喜好。但是每个班可能存在个别让人头疼的学生,让老师喜欢每一位学生,也不太现实,那怎么办呢?于老师给我们的建议是做出喜欢他的样子,那就是微笑,让微笑成为我们老师的名片。老师脸上有了微笑,学生就敢亲近老师,而不是惧怕老师。当然,于老师还给出了很多技巧和方法,比如找出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鼓掌、给学生一句相信和期待的鼓励,等等,无论对学生做什么,都要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爱。
第二、与学生打成一片
张光鉴说:“要蹲下来看学生,老师要和学生相似,而不能要求学生和老师相似。”于老师教了半个世纪,最终把自己教成了一个孩子。是老师,又不像老师;是上课,又不像是上课。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亲近学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
在教学中与学生*等对话,缩小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感。应该时常提醒自己,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少些严肃,多些活泼;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包办,多些自主。这一系列的努力让老师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实现了师生间的*等和民主。于老师的很多经历证明老师越和学生相似,学生就越亲近老师,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融为一体,教育真的就是一种幸福,教育也就会真的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多激励学生,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不完全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要蹲下来看学生,牢记“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这句话,就很容易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不同的教育方法,会让我们有想不到的收获,与学生。
第三、把课上有意思
课堂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把课上好,是每一位老师最重要的“看家本领”。有了这个“看家本领”,让学生不喜欢老师都难。每位老师都希望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虽然我们的任教科目不同,大家都知道“教无定法”,我们虽然任教学科不一样,但在教学方法上是融会贯通的,我们的课堂,也应该和于老师的课堂一样,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造性得以激发,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就连那些*素很“笨”的学生也似乎变得聪明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以于老师为导向,争做一名温和、智慧的老师!(温志*)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5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教师工作的指南针,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除掌握深厚的知识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为学生指明生命的方向,赋予学生生命以意义和价值,这是为师之道,更是为师之德。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得美好。通过对《为师之道》这本书的阅读、学*,使我受益不浅,从中我感受到了许多新的东西。
首先,教师在师德方面要做到为人师表。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人民的文明程度,都有赖于道德规范。教师应该是体现社会道德规范的表率,是培养学生道德的指导者。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抵制一切不良行为,全心全意的为学生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跟不道德的行为做不疲倦的斗争。教师应该用良好的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动人事例,并结合理论,去启发诱导学生理解和实践,同时,从*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教师的高尚情操,做学生的模范,为人师表。
其次,教师要奉献全部光和热。教师要不断学*,剔除以往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中陈旧的落后的东西,采取现代化的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教育和引导学生。教师必须勤学不辍,不断充实自己。知识贫乏是不称职的教师,对教育事业不忠诚是失职的教师。教师要大力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让每个学生身上的才华都放射出灿烂的光彩,让每个学生身上蕴藏的智慧火花,都炽烈的燃烧起来。
最后,教师要有自制力。自制力是意志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教师来说,具有自制力,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行为能够约束自己的动作、语言,抑制无意的激情和冲动,这既是职业修养中不可缺少的的心理品质,也是教育技巧高低的尺度。冷静是智慧的源泉,急躁是无能的表现。教师在盛怒时,要学会忍耐,压抑脾气,心*气和的跟学生对话。
面对新形势,教师要在教学改革中,不断地“修炼”教育思想,教学艺术,使自己的思想素质,能力素质,文化素质得到锻炼提高。
《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3篇(扩展10)
——怎样成为一个好老师读后感
怎样成为一个好老师读后感1
我本不善言辞,却走上讲台教书育人;我本性格内向,却在讲台激情演讲,对人对事,一动心就是一生。看了俞敏洪老师的文章颇多感触,从一个有单纯热血的小白老师,到一个到现在已经有6年教龄的老师。要想成为一个好老师,靠单纯的热爱是绝对不够的。要想成为一个好老师首先需要我们有丰富的知识积累,不仅仅是自己本学科的知识,社会人文历史等等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涉猎。其次,怎么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也很关键,老一套的灌输法已经完全没法适应当今时代了。一个好老师的课堂必定是风趣幽默,形象生动的,把知识用更有意思,更易懂得方式去演绎出来,效果一定比单纯的灌输要好得多。最后一点我觉得也是最重要得一点,老师要有同理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要关心孩子的差异性,采用不同的方式沟通,只要孩子信任你,喜欢你一定可以事半功倍。
从小学到大学,其实有很多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他们的音容笑貌还历历在目。初一得时候因为刚接触英语,当时带课的女英语老师又整天逮着我们背语法,背不掉就罚抄导致对英语学*毫无兴趣,英语成绩也是一塌糊涂。后来英语老师因为怀孕生孩子,我们换了一个陈老师来带我们英语。这个陈老师是我们隔壁班的数学老师,因为自身英语还不错,校长让他临时顶一下。
可能正是因为不是英语专业毕业的,他从来不让我们背语法,上课也不像原来英语老师那样千篇一律,他的英语课完全就是汉化的,就是讲语法也是按照我们正常说话的情况进行类比。上课还比较幽默,时常给我们说些天文地理之类的知识,他对我们就一个要求,课后单词必须记熟,上完一个单元就听写,不过关的同学会要分配给班干监督,直到背默掉才行。陈老师带了半年我们班英语成绩从倒数第一变成了第一,我也从班级的20多名变成了前3。其实后来想想,陈老师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是有其原因的。第一,刚接触英语的孩子跟刚上学的孩子是一样的,首先得有一定的单词积累,单词都不认识,怎么去理解句子理解语法呢!其次,他很好的激发了我们的学*兴趣,让我们觉得英语不难。
在后面的教学中,我要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课后及时进行反思。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课程上成他们都能听懂的课程,他们都喜欢听的课程!
推荐访问:读后感 之道 为师 《一个学生喜欢老师-我为师之道》读后感3篇 《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1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栏目最新:
- 最新围城读后感高中(模板8篇)2024-09-21
- 最新古文观止读后感(通用14篇)2024-09-21
- 2024年度灰尘旅行读后感,灰尘旅行读后感...2024-09-21
- 窗边小豆豆读后感(通用11篇)【完整版】2024-09-20
- 我与地坛读后感(模板14篇)【通用文档】2024-09-20
- 淘气包埃米尔读后感(优秀9篇)2024-09-20
- 2024富爸爸穷爸爸读后感悟(汇总8篇)【优...2024-09-20
- 2024年最新昆虫记读后感初一(18篇)【完整版】2024-09-20
- 2024年骆驼祥子读后心得感悟(大全8篇)2024-09-19
- 狼王梦读后感(汇总12篇)2024-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