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先盛文秘网>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九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九篇)

时间:2023-04-26 17:05:03 专题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九篇),供大家参考。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九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一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通过读课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能说出朝鲜为志愿做了哪些事,志愿为朝鲜做了哪些事。

读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齐读课题,说说课文中谁称谁为“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呢?带着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说说初步感知的情况。

1.介绍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2.读本课的生字词: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自读、指名读、齐读、两人赛读)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暂时:zàn

友谊:yì

血泊:pō

“捣”和“谣”的字形

4.解释不懂的词

打糕:朝鲜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用糯米做成,与我国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捣米谣:朝鲜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1.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2.提问:为什么朝鲜和志愿互称“亲人”?说说朝鲜为志愿做了哪些事,志愿为朝鲜做了哪些事?

3.提出不懂的问题。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1.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体会中朝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

课前两分钟,用多媒体播放配有当年抗美援朝画面的《志愿战歌》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50年10月25日,志愿就是唱着同学们刚听到的雄壮的《志愿战歌》出国参战的,今年刚好是志愿赴朝参战52周年。他们回国时与朝鲜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仿佛历历在目。这节课,就让我们与志愿老战士一起追忆那动人的告别场面,去听一听离别时他们对朝鲜亲人都说了些什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位亲人?志愿回忆了哪些往事?

板书:大娘缝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1.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画批)

2.然后交流,教师点拨。

板书:几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孙孙

牺牲妈妈

失去双腿

3.这些事情为什么让志愿难以忘怀呢?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默读3分钟后,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抓住“几夜没合眼、冒着火、唯一、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体会。

点拨:“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

小结:是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与帮助。体会大娘确实像慈母一样,关心帮助志愿,想志愿所想,急志愿所急,这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体会2、3自然段。同时加强感情朗读的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体会这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在表达上的特点。(个人读、师生对读等形式)

(1)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
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
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2)学生自己选读喜欢的段落,并试着背一背。

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回到祖国,此时此刻,志愿会说些什么?(齐读第二部分)

再读课题,齐读,指名读。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二

《再见了,亲人》选自随军记者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课文叙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作者在众多告别场面中,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镜头,集中表现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浓郁。既是一篇出色的语言文字训练教材,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进行情感陶冶和心灵净化的优秀教材。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2、理解最能表达真情实感的句子,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并体会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诵。

这篇文章所叙述的事件距今已近半个世纪,与学生生活实际有较大的距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同作者情感的共鸣,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本设计充分创设情境,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浓郁。宜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
在读中理解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伟大友谊;
在读中感受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课文前面的三个自然段结构层次相同,因此可采取举一反三的方法,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总结学法,再迁移学法,指导自学第二、三自然段,培养自学能力。

在学习完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后,让学生思考:在分别时,大娘、小金花、大嫂可能会对志愿军战士说些什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语文课程标(实验稿)》中提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作为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作业布置,不能局限于课内学习内容中,拘泥于课本知识中,更不能把书面作业作为唯一的形式,作业布置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满足学生渴望自主,渴望知识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的需求。布置的三道实践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一道完成,这也正体现了小学语文作业的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

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赴朝鲜的情境。简介时代背景。(播《志愿军战歌》)

⑴ 交流搜集的资料,增强对抗美援朝战争、中朝两国人民友谊的了解,为学文做好铺垫。

⑵ 通过预习,你对课文有了那些了解?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实物投影课文插图):

⑴ 引读:

是呀,在分别的时刻有许多朝鲜亲人赶来为志愿军送行,在送行的人流中,匆匆赶来了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娘,志愿军赶紧迎上去,紧紧握住大娘的手,动情地说──(齐读第一自然段)。

⑵ 自由轻声读这段中最使你感动的词句。结合背景资料和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唯一”。

⑶ 个别读重点词句:

理解朝鲜大娘爱护志愿军战士胜过爱自己的唯一的亲人,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情谊。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⑴ 默读二、三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 指导学生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抓重点词句理解)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理解词语“噩耗”、“同归于尽”。领悟句子“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⑶ 启发想象:

在分别时,大娘、小金花、大嫂可能会说些什么?

引领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诱发学生的感情,并让学生怀着这样的感情接读课文。播放火车启动声的录音,配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画面,顿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朗读起来声情并茂。)

在火车站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在志愿军和大娘她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呜”地启动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都并作一声呼唤──(学生接读课文)。

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车行声牵动着志愿军的心。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见,此时,他们心中唯有希望──(学生接读课文)。

战士们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风驰电掣向前驶去,此时此刻,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再说上几句惜别的话,相距已远,只能在心头一遍又一遍地呼喊着──(学生接读课文)。

这不仅仅是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还是朝鲜人民的心声。在朝鲜这片土地上,中朝两国人民并肩战斗,同生死,共患难,用鲜血凝成为大的友谊。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使中朝人民心心相连,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让我们深情地道出他们的心声“再见了,亲人!”

从以下语文实践活动中任选一项:

⑴ 班里一位同学转学走了。请你模仿第一自然段,代他以《再见了,母校》为题,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片断作文。

⑵ 诵诗:

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斗争中,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作。请找一首有感情地朗读。

⑶ 推荐描写抗美援朝的书:《谁是最可爱的人》、《三千里江山》、《凯歌声中话友谊》。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文中采用典型事例和典型场面突出中心思想,多种句式交替使用的方法,使文章情感波澜起伏,是一篇进行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课文。由于时空距离大,学生对抗美援朝时代景景缺乏认识,加上句式复杂,因而对理解课文内含的丰富感情,难分难舍的送别情景,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难于引起情感共鸣。因此,运用一般的讲读法,效果不好。我根据叙事抒情的散文的特点,采用“以读激情、想象悟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读读、划划、想想、议议。在交流时,我抓住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三件事这一知识要点,引导学生在理解词、句、段的基础上,多读、善读、带着感情读,反复体会语句的意义和情味,做到“披文以入情”。我还让学生想象大娘怎样为志愿军日以继夜地洗补衣服,不顾生命危险地送打糕,背诵《游子吟》中的诗句,最后,我让学生想象写大娘会怎样会跟志愿话别,将课文内容改成志愿军与大娘的对话,这样以情激情,诱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课堂效果非常好。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三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继续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内容表达思想的。

通过事情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电影,回忆英雄邱少云在夺取391高地的战斗中为了不暴露目标,烈火烧身一动不动,英勇牺牲。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这些英雄事迹,发生在什么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打击美帝侵略者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用鲜血凝成了深厚的友谊。1958年当最后一批志愿军撤出朝鲜回国时朝鲜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令人感动,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板书课题:9、再见了,亲人)

2、介绍作者魏巍和他的主要作品。

3、师生共同交流查阅到的反映抗美援朝的资料。

4、播放《再见了,亲人》情景朗读等音像资料,感受情景。

1、学习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

3、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4、讨论怎样把课文分成两部分?依据是什么?

1、学生自由谈谈自己记忆生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取长补短,提高自学能力。

注意“暂、谊、混”等字在文中的读音。

2、组词练习

锁( )暂( )糕( )阻( )组( )

琐( )斩( )羔( )租( )祖( )

谊( )捣( )谣( )摇( )混( )

宜( )岛( )遥( )瑶( )棍( )

耗( )嫂( )艘( )馊( )

牦( )搜( )嗖( )飕( )

3、由4名同学分别朗读第一、二部分,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教师纠正易读错的字的读音。(注意“暂时、乘机、血泊、捣米谣、混进、看守”等词语的读音。)

⑴ 课文是以谁的口气写的?(板书:志愿军)

⑵ “大娘”“小金花”、“大嫂”分别代表着什么?(板书:朝鲜人民)

4、理清课文脉络

前三个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后三个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地点发生了变化。前三个自然段是在路上志愿军与朝鲜人民话别回忆,后三个自然段是在车站上。

1、配乐诵读(动画),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

第一段讲的是送别路上的情景,写了哪些人与志愿军话别?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2、指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边听边作记号,把大娘做的几件事找出来。

3、学生思考后回答:

(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缝补衣服;
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
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救志愿军伤员,失去惟一的小孙孙。)

(板书:送打糕、救伤员、失去亲人)

4、出示句子:

⑴ 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 “雪中送炭”什么意思(“雪中送炭”指下雪天很冷,送炭去给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正急需的时候,给以支持和帮助。大娘是在志愿军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时候,送去打糕的所以说是雪中送炭。)

② 用“雪中送炭”说一句话,教师给以及时指导,(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我正愁没办法回家时,妈妈给我送来了雨伞,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⑵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这句话可看出什么?(看出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不只是这三件事,而是把志愿军看作自己的孩子,八年来一直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

5、反复读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⑴ 志愿军是怎样赞扬大娘对志愿军的情谊呢?(板书:比山高海深)

⑵ 将反问句“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改成陈述句。体会使用反问句的好处。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四

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投影片(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1、学生读书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中朝友谊

鲜血凝成)

2、快读全文思考:作者围绕这个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3、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这几个材料来写?

(板书:围绕

选择典型材料)

1、引导学第一段,体会学习方法。

指读课文,出示思考题(投影)

听读要求:

a、用简洁的话,说这段写了几件事?

b、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写?

c、边听边划,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

学生听读后讨论,教师启发生回答问题。

(板书:洗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结合思考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择材料的用意)

齐读本段的最后一句(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怀?)进行句式的变换(变成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结合句子让学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练习用雪中送炭造句。

置疑问难。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配乐范读----学生练读----个别读文)

2、结合学第一段的思考题,遵循学习第一段的思路,分组自学第二、第三段。

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出小金花和大嫂与志愿军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材上的特点。

(板书:救老王挖野菜)

抓住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语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师在前三段学习的基础上,运用激情语言,放录音,投影,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齐读第四段。通过感情诵读,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4、针对全文进行置疑问难。

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认识这一写作方法的好处。(板书:突出中心)

1、向学生介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选读精彩段落,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让学生自由选择背诵。

2、结合课后的练笔内容,让学生进行构思。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五

《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第十四课。这篇课文讲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撤离朝鲜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这篇课文是第四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学习的主题是让学生体会一些感人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那些可歌可泣的事情,体会课文中表达的令人震撼的情,并且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因此,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结成的友谊,感受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二是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根据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如下。

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1) 通过反复有感情朗读,并结合相关的资料体会文章表达的真情。

(2) 举一反三,迁移学法。

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学习文章用具体事例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

1、 学生课前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收集志愿军战士与崇安县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2、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1)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抗美援朝战争历史背景的相关资料,学生交流后总结介绍。

(2) 播放《志愿军军歌》和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战斗的图片,一边语言导入: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也在这个过程中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撤离朝鲜时与朝鲜人民挥泪告别的情景。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背景有个大概的了解,认识到中国人民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从而为学生体会本文的情感营造情景。

(1) 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例如“亲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亲人指谁?这句离别的话是谁对谁说的?)

(2)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解决读课题后所提出的问题。

这个环节以课题设疑,主要是为了激起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让学生迅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个全面的了解。

(1) 研读第一自然段

①大声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从哪些事情可以感受到大娘是“亲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洗补衣服,几夜未眠;
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伤员,失去唯一亲人)

②再读第一自然段,找出让你感动的语句。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课件出示下列语句:

a、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a、齐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可以看出。)

b、结合课文说说“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从而加深对“雪中送炭”这个词语意思的理解和大娘对志愿军战士的爱。

c、指导有感情朗读。

d、你从大娘为救伤员失去孙子的语句中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到的?(“丢、背”,丢掉的是自己唯一的亲人,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丢一背之间反映的是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b、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a、“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军民之间的情谊之深)

b、这是个什么句?(反问句)把它改成陈述句。(课件出示)两句话比较,哪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反问句加强了肯定的语气)

c、指导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③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了吗?

④总结学法。(课件出示: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
寻找事例,抓住重点词体会思想感情;
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2) 用同样的学习方法研读第二、三自然段,学习后重点引导学生从“可是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和“你为我们付出了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着两句话引导学生重点体味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所付出得巨大代价,并完成相应的板书。

(3) 研读四至六自然段,体会“亲人”“亲爱的土地”

①课件出示四至六自然段内容,播放背景音乐,师生一起深情朗读。

②为什么称为“亲人”,为什么叫“亲爱的土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有36万志愿军战士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土地上,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付出了生命,所以,他们相互之间是亲人,朝鲜的土地在志愿军心中就是“亲爱的土地”。)

(4) 回顾整体,感受“亲人”

①指名讲黄继光等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②课件出示填空题,填后全班齐读。

在朝鲜战场上,------(谁)为了------(谁)浴血奋战,----(谁)为了----(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凝成了----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胜似----

这个环节是本堂课的主要环节,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并通过第一自然的学习,教会学生学习,节约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1) 快速默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

(2) 学生交流汇报后进行总结。(课件出示)

开头都是志愿军战士强烈的恳求;
结尾都是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中间用了大量的朝鲜人民用生命为志愿军战士做的具体事例来表达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中心。强调让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学习用这些写作方法来表达中心,体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课文的表达方法,从而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让学生学会表达。

(1) 想一想,分别时,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战士说些什么?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中的一个角色,以她的口气,运用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一个片段,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2) 抄写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再次让学生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练习运用课文的表达方法。

再见了,亲人

洗补衣服 几夜未眠

大娘 送打糕 昏倒路旁

救伤员 失去孙孙

小金花 救老王 牺牲妈妈

大嫂 挖野菜 失去双腿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六

1.志愿军叔叔们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挥手,深情地呼唤。(全班齐背4~6段)

2.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课文1~3段。

1.请同学们放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并细细体会体会。

2.反馈交流(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

(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①齐读,读了这一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引导学生提出“什么事能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②再读课文,划出能表现出志愿军展示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事例。

③总结:枪林弹雨送打糕;为救亲人失孙儿;为救亲人勇献身;为了亲人失双腿。

(2)出示句子: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顶着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学生可抓住“冒”、“穿”、“顶”、“送”等动词展开想象,体会大娘的真情。

②指出“雪中送炭”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③指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④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如果讲到其他句子,教师随机教学。)

1.总结学法:①放声读,划句子。②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像,体会真情。③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小黑板出示)

2.按以上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3.反馈交流。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点拨。例如,

(1)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抓住“噩耗”、“同归于尽”两个词品味。)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抓住“代价”一词,说说“代价”具体指什么?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情感的不同。)

(3)讨论: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1.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怎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愿意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感情朗读1~3段)

2.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板书: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当年,志愿军战士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200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同学们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展开想像,说一说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可以采用第二人称来讲。

3.指名生讲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4.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

在朝鲜战场上,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浴血奋战,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__________凝成了__________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胜似__________。

5.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战士们在心里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请男生担任战士们深情背诵4-6段,女生充当朝鲜人民可模仿课文语言向志愿军战士深情话别。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收集有关抗美援朝中出现的感人小故事,开个英雄故事会。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七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外,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结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1、 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挂图、小黑板。

二课时

1、简介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学生字。

4、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1、指名读生字。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予帮助。

(2)一同死亡或消灭。

5、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子音。

2、小组合作,互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3、小组讨论:

(1)课文中的亲人指谁?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2)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画出你认为最感动的句子。

6、作业设计:

1、完成课文画好的字词。

2、完成语练一。

3、熟读课文。

(一)学生自读课文第一段,同座讨论:这段写什么?这段有什么样的写法?

(二)指名读大娘与志愿军话别内容。

(三)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四)分组讨论:志愿军写了小金花、大嫂的哪些事?找出文章句子读一读。

(五)集体交流。

(六)找出文中抒情的句子读一读。

1、请找出个段的开头句及结束句,看一看有什么特点?

2、重点指导读好各段的开头句和结尾句。

(1)话别的语言要读出敬重、亲切的语气。

(2)抒情的语句要把“怎么能”“难道”等词读重声些。

(3)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指导。

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为亲人?为什么称朝鲜为“亲爱的土地”?

1、完成《练习册》。

2、完成“思考·练习”1、2、3、4题。

再见了,亲人

大娘:
缝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失去唯一的小孙孙

小金花妈妈:救侦察员老王和敌人同归于尽

大嫂:
挖野菜失去双腿

(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1、《再见了亲人》是一篇讲读课文,同学们学习它很感兴趣,能根据预习提示进行预习。

2、本文是一篇声情并茂的好文章,用真挚无比的口语式的诉说,既叙述了事件,又表白了心意,让人心潮荡漾。学生学习欲望高。

3、 文的描写富有特色,教学时,我首先重点讲读第一自然段,然后让学生去发觉其他段的相似处,让学生按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其它自然段。

4、教学时,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收效较好。

5、学生用深情地朗读,代替我枯燥地讲解,让学生投入从中体味这种深情手法的味道,体会它的好处,并让学生课后练笔。命题可以离别场面为例。

6、不足之处是:学生概括能力较差,有待加强阅读训练;
有些差生理解能力差,有待个别辅导。本课生字词掌握不过关,有待练写,再报听写。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八

1、结合课文认识役、妮等八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3、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1、出示题目: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

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3、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1958年10月撤离朝鲜。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1)大娘为志愿军战士洗衣服,几夜无眠;

(2)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3)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4)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2、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交流。学生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②重点出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

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

也许大娘做的事还有更多更多,这一切,怎么不使我们感动和敬佩呢?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③引读: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生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随机理解词语:同归于尽、噩耗

②重点指导: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

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如此强烈。有感情地朗读。

③引读: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关心地说--(生读)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小组交流体会。

②重点交流,出示句子:

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③引读:为了给战士们挖蔬菜,大嫂却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真情地说--(生读)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1、在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人的事迹呢?有感情地读一读。

2、交流展示朗读。

3、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说。

4、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九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须有文体意识和篇章意识。语言文字运用要得到落实就要创新“粗读—精读—总结”的阅读教学模式,抓住可供学生借鉴迁移的文本表达独到之处,采用“认知—实践—迁移”的模式去习得表达方法,受到情感熏陶。

1、随文学习“妮”“嫂”等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文章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3、领悟文章反复运用“请求—回忆—反问”段式等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两课时。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作家魏巍的一篇叙事抒情散文,请齐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2、说到亲人,你们马上会想到谁?(学生一般会说到爸爸妈妈、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直系亲属,教师可予以肯定。如果学生说到一些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关系特别密切、感情特别深的朋友,也要肯定。)

3、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再读课题——

1、自读课文: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呢?请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自学生字词,读完以后,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检查词语“战役、硝烟、友谊、噩耗、跺脚、捣米谣、挎着篮子、雪中送炭”。(抽读,重点强调“役”“跺”的读音,“噩”“谣”“挎”的写法,“噩耗”“捣米谣”的意思。)

3、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相机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强调读音:“嫂”是个生字,平舌音要读准。指导书写:这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右边部分笔顺比较复杂,注意一竖要伸到下边来。)

(1)在文中,志愿军还怎样称呼大娘?

(出示课件:阿妈妮)阿妈妮是朝鲜人民对母亲的称呼,有浓厚的朝鲜民族文化味道。一起读一遍,感受感受。

“妮”是本课的生字,鼻音要读准。请看大屏幕——这是字典中“妮”的意思。(课件:妮(nī),〈方〉女孩儿。形声字。)

阿妈妮是根据读音翻译过来的名字,没有女孩儿的意思。为什么选用这个字呢?翻译家在翻译外国人名字时,一般只是注意表示读音,但也会尽量考虑表意的作用。所以,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运用是很讲究的。

(2)文中还有一些反映朝鲜民族文化的词语。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抽生说,然后出示课件:顶打糕捣米谣金达莱花)

(3)金达莱花是朝鲜的国花,其实就是我们说的——杜鹃花。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了解了关于朝鲜战争的哪些知识?(捕捉学生发言,强调朝鲜战争中,朝鲜青壮年男人几乎都上了前线,村子里只剩下一些老弱妇孺,生活非常艰难。)

4、是的,在朝鲜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刚才大家都读了课文,那么,八年来,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呢?(一般学生会按顺序将事情叙述得比较啰唆,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短语表达,比如概括出“送打糕”这件事后,教师一边板书一边告诉学生,可以用这种动词加名词的格式来概括其他的事件:救伤员、救老王、挖野菜,并让学生批注在相应段落旁边。)

5、现在,请按照这些主要事件自己练习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抽生说,重点指导学生将事件和作者的抒情结合起来说。)

小结:抓住课题,结合课后练习,就能很快了解课文的顺序和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过渡:让我们先回到志愿军与大娘告别的场面,再次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送打糕、救伤员这两件事中,哪些词语深深打动了你?

(学生一般会说:冒着、顶着、穿过……说明了大娘和全村妇女为了志愿军,不顾自己生命危险。教师可表扬学生能够透过这些动词去想象画面和情感。)

1、聚焦“雪中送炭”。

(1)建议大家都把这个词批注在段落旁边:注意“炭”是个生字,上下结构,上边的“山”字头要写得扁一些,为下边的“灰”字让出空间。从字面上看“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在隆冬风雪严寒中,有人送来炽热的炭火。)通常比喻什么?(在急需时,给予别人帮助)

(2)请你把这个词送回句子中,读一读。

课件出示:……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3)这件事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雪中送炭”?

(教师可以点拨:你仿佛看到了她们送打糕的危险情景;
你仿佛看到了志愿军遇到的重重困难。)

她们在志愿军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送去了打糕,这就是——雪中送炭。

(4)同学们,大娘和全村妇女送去的仅仅是打糕吗?她们送去的其实还是——(送去的是朝鲜妈妈慈母般的温暖,送去的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啊!)

小结: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想出关键词语的意思。谁再用朗读来表达你的这种感受?(指导读:可以想象着送打糕的画面来读。练习读,抽读,一起读。)

2、聚焦“唯一”。

(1)大娘丢下了什么?(强调:唯一的亲人)

(2)“唯一”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出示课件: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3)也就是说,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大娘的儿子、儿媳都没有了,只有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希望;
也是大娘唯一的——依靠;
还是大娘唯一的——寄托;
丢下小孙孙,就意味着大娘丢下了——希望、依靠、寄托……

(4)指导朗读:大娘仍然没有丝毫犹豫,敌机来了,读——

小结:抓住关键词,从志愿军战士回忆朝鲜阿妈妮的两件往事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板书:回忆)

打开“基础训练-《再见了,亲人》”,一起来闯关吧!

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大娘的回忆,感受了中朝两国人民的亲人般的情谊。这节课,我们继续细读课文,去体会作者叙事抒情的表达方法。

1、(课件出示第一段叙事部分)我们再用朗读来感受大娘和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谊,男生读第一件往事,女生读第二件往事。

2、聚焦“反问句”。

(1)难怪志愿军深情地对大娘说——(课件: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比较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表达效果:这是一个什么句?(板书:反问)它的意思是什么?(出示对比句: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哪一句感情更强烈?谁再来读好这句话?

(2)教师范读。一起读(课件: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3、聚焦“请求句”。

(1)八年来,大娘把慈母般的爱给了志愿军,可在分别的今天,大娘还拖着疲惫的身体送了一程又一程,志愿军恳切地对大娘说——齐读。

(课件: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何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

(指导:注意课文是用第一人称在写,这是志愿军和大娘面对面的告别,朗读的时候,眼前仿佛要看到大娘。范读,齐读。)

(2)志愿军对朝鲜大娘的深情都直接表现在这一声声诚恳的请求中。(板书:请求)

4、领悟表达方法。

(1)你们发现了吗?这段话是按怎样的结构表达的?

小结:作者就是用“请求—回忆—反问”这样的段式来表达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的。

(2)请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你发现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吗?

(前三个自然段都是“请求—回忆—反问”。)

(3)我们一般写作文,要尽量避免重复,这里三段都用到了相同的段式,而且还写了三个不同的人物、四件不同的事情,老师觉得既重复又啰唆,你们觉得呢?四人小组运用课内外的资料讨论一下。

预设:

人物众多——是的,八年啦,有那样多的朝鲜亲人难以忘怀,写一个怎么够呢!

表达强烈的感情、情感强烈——是的,这种三段重复的段落结构,就像排比句一样,能够表达强烈的感情。

事例丰富——能突出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之间类似的事例特别多,你很会思考!是的,这四个事例其实都在表达同一个主题,那就是——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

如果学生能说到“大娘、大嫂、小金花”能代表朝鲜留在后方的人民群体,也要肯定和鼓励。

(4)今后我们写作文,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运用这样的表达方法。

5、迁移写话,升华对“亲人”的理解。

(1)其实不仅是朝鲜人民在为志愿军付出,八年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更是为朝鲜人民的和平与幸福付出了无私的代价。请看:

(出示课件:1950年6月,美国发起了侵略朝鲜的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后出兵130余万人,跨过鸭绿江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战争一直持续了三年,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最终迫使美国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又用了五年的时间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八年来,无数个“老王”和“指导员”甘愿为朝鲜人民牺牲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朝鲜人民的和平与幸福。)

请你从课文中挑选一件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情,展开想象,用“请求—回忆—反问”的段式写下来,注意使用第一人称来写。

(2)学生在音乐声中写作。

(3)交流评价:教师重点从表达方法上点拨评价:“你学会了一边叙事,一边抒情。”“你写的文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志愿军战士无所畏惧的情景。”“在一边请求一边回忆一边反问之中,我们感受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们的不舍之情。”

1、在前三段叙事为主的基础上,文章的结尾还采用了直接抒情,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这样的表达效果。

列车长鸣,车轮启动,志愿军含泪与亲人告别——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缓缓开动,亲人们流着泪,追着列车奔跑,从心里发出深情呼唤——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列车隆隆,情谊深深,在列车飞驰的瞬间,从心里发出最后的呼喊——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打开“阅读训练-《再见了,亲人》”,一起来闯关吧!

1、规范书写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抄写感动你的句子或段落。

3、建议大家课后找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来读一读,进一步感受作家魏巍的文字特点。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亲人 再见 《再见了 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九篇) 2023年《再见了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版权所有:先盛文秘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先盛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先盛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浙ICP备2023004171号-2